中医高校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资讯 > 中医高校 >

江西中医学院教改六大“处方”(8)

2013-11-06 20:45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以项目为载体,本科生科研实践课程,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应用于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学改革中。据统计,近三年来,“复方宁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实验研究”、“高校管理学案例库改制的研究”等七项科研成果引入了课堂教学。

  本科生科研实践课程,收到了三个意想不到的效应。一是让学生认知和了解了什么是科研,并学会“着手开始工作”的能力。朱卫丰说,让学生学到如何掌握历史史料、制定解决方案、开始进入实施、总结实验结论、然后写论文,这个过程就是能力。她还说,懂得了这个流程,将来就能应对很多行业的要求;二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如何学习。进入实验室学习和课堂学习不同,鲜活的知识只能在环境中学、向身边人学;第三,学会了如何与“上司”打交道,在试验中遇见不同性情的老师,学会将来如何获得老师、领导、专家的支持。朱卫丰谈的其实还是“江中”一直思谋的围绕就业培养能力的问题。

  “双惟课程”实验还创新了“第五学期”考试 模式,如药物分析这门课,以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的理论考试,而现在把这门课放在了实验室的实践中,让学生通过实验区自学,把知识碎片变成了连贯的知识,把“关键词”变成了具体的问题。

  学生参加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到目前为止,已有四届中药专业本科学生接受了整个第五学期的科研实践训练,共资助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或创业设计项目30项,其中10余项在省级以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设计大赛中获奖。

  记者在对参与科研实验的同学进行采访时,曾经问一个叫徐斌全的同学,你们难道以前没上过实验课吗?他向记者介绍说,以前的实验和参与科研实验完全不同,以前的实验重在一个基础性的操作,而现在的实验是重在对未知能力的探索。他还对记者说,通过科研实验还让他深切懂得了科研工作所需要的细致和严谨,比如一个没洗干净的容器,都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处方五:让“短腿变长”

  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是对实践性要求相对较强,“写程序、做软件、搞设计……哪一个不需要动手能力?”“江中”计算机学院杜建强院长对记者说,“中医学院的计算机专业也应体现出中医院校的特色。”

  如何让“人脑”和“电脑”结合,让中医借助计算机的高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并且生成高科技新型产品来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更何况,“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快,而教学方式跟不上,是计算机教学长期以来的一个大困扰,是条教学‘短腿’”,杜院长说。

  “江中”对计算机教学开出的处方是:把原来传统教学的7+1模式,即7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1个学期的实习,改成4+1+2+1模式。

  “江中”的4+1+2+1模式,即前四个学期组织计算机理论学习,包括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如“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JAVA编程”等。第五学期学生进入模拟实训室进行科研实践,期间只有一门理论课程——“软件工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由二三人组成一个小组,独立完成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其中包括文献综述、软件分析、软件实现、科研体会、论文答辩和作品演示等环节。提前一年进入到类似实习环节。在“江中”4+1+2+1模式中,整个“实践”部分占到了30%的比重。

  可如何才能实现计算机和中医的嫁接?搞计算机的不懂医,懂医的未必能胜任计算机教学。杜院长说,那就吸纳中医药老师来帮忙,实现学科的“大交叉”。

  他们面向全校各部门征集课题,于是一大批跨学科,以前前所未闻的课题新鲜出炉了,“药理学网络考试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基于PDA中医方药信息管理系统”、“英文药典搜索引擎的设计实现”、“结直肠癌信息管理系统”、“中医门诊病案处理软件的设计”、“嵌入式网络可视对讲系统”……

  这些真刀真枪的课题,还真是考验人,杜院长介绍说,“我们剔除摒弃了传统教学的‘花架子’,制定了一个‘三阶段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