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江中”“清心明目”,他们先从“备课”改革。
课前准备包括教学方案设计书、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案设计书是“江中”的独创,旨在明确教师备课的要求,提高备课的质量水平。教学方案设计书的评审包括三个方面,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技术。其中备教材又要求教师必须写三个材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教材比较,主张越多越好,你选择哪个版本,为什么?又如何吸纳其他版本的优点?还包括相关课程的联系分析,本门课程近两年的进展研究等。而备学生包括备学生的兴趣、态度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等。备教学理念、方法技术则主张“最合适的最好”。
辛增平教授在上课前就特别注意多角度搜集教学实例和素材,他的心得是,实例穿插是方剂学教学中的“大菜”,能较好地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作用。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实例宜多不宜少的经验,而且要做到新颖、鲜活、生动、属实、宁缺毋滥“五个原则”。
为了这只“眼”,“江中”从2007年开始实施“教学标兵”的评选。刘院长说,“江中”就是要从课堂遴选推出“自己的名师。”
“一切向名师倾斜!”他们给中评的教学标兵以丰厚的精神和物质待遇,“就是要造势”,刘红宁说。“标兵”在两年任期内享受每年2万元专项津贴;“标兵”优先晋升、聘任,内聘高一级技术职务,学校向省人事厅推荐,申请破格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标兵”优先出国讲学,优先参加国内外培训和学术会议,优先推荐参加省教学名师评选;累计获得两次“标兵”的,学校资助主编教材一部;累计获三次以上的,将获得“名师标兵”,津贴上浮15%,延迟至65岁退休。
2007年6月12日晚,让程昊老师“终生难忘!”
这个刚刚工作仅三个年头的年轻人获得了“教学标兵”。在“江中”神曲厅举行的隆重的颁奖晚会上,主办者特意精心模仿了央视“感动中国”的节目形式。程昊老师亲手从刘院长手里接过了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两个人激情相拥。程老师激动地说,我要把手中的奖杯变成一支火炬,让中医精神在一代一代的“江中人”手里传承下去。
“江中”开出的激励教学的“处方”收到了奇效,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把精力和才情投入到育人的课堂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教授方剂学的孙有智老师担心因课时安排太少学生吃不透,就利用电话和网络建立“在线答疑”直通系统,而涂雪峰老师的硕士论文,则干脆是“陶行知研究”。专注课堂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在“江中”的教授学者中已蔚然成风。青年教师刘英锋与从事中医伤寒的老专家陈瑞春结成了“对子”,像这样“拜师结对”的在“江中”可不止是刘英锋与陈瑞春。刘英锋如今已是省学科带头人、中医研究所所长了,他说是陈先生的“传帮带”助他上了个台阶!
处方三:让学生强身“健能”
“江中”的教学标兵评选可是“听取”了学生意见的。
想摘取“标兵”需要过三关。第一关就是“学生关”。按照评选要求,教务处设计“班级教学最佳教师评选表”,在全校本科生中发放评选表格9321份,每一学期由学生根据全体教师的综合上课情况进行无记名评选,共选出185名“受学生欢迎教师”进入第二关。
第二关课前准备评审,主要是考验教师的“基本功”,即针对教学方案设计书、教案、讲稿和课件进行评审,选择32名教师进入第三关课堂教学比赛。
课堂教学比赛分预赛和决赛、甲乙两组进行。预赛教师要讲授30分钟,之后回答评委5分钟提问,然后按照成绩排序并予以公示。
决赛由师生共同“把关”。评委共100名,师生各占50名。进入决赛的教师可真的要有真功夫,上课是抽签制,在整门授课课程中随机抽取,抽到那节就要讲那节,30分钟全凭平时的积累。去掉5个最高分,也去掉5个最低分,谁平均值最高谁就是冠军。辛增平教授的第一名就是这样过三关斩获而来的。今年教学标兵评选,辛教授没再参加,改换角色当评委了。他说,我下来,是给年轻人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