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息化建设阶段成果
(一)提升服务质量
随着门诊医生工作站的实施,我院以门诊医生工作站为核心的流程改造,实现了挂号、分诊、就诊、收费、发药、检查、检验、治疗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贯通。
患者就诊后,电子处方自动传送到门诊收费处,患者交费后配药信息又立即自动传送到门诊药房。在患者还没到达药房之前,药房便可把药配好等候病人来取,病人按照语音和屏幕提示到相应的窗口直接取药,平均10~15分钟就可完成缴费、取药全过程,整个就诊过程井然有序,不再有挤在窗口反复问询、长时间等待的现象,大大缩短了患者候待药时间,有效地解决“三长一短”问题。
医院各岗位人员准确、及时、全面地共享患者信息,有利于诊断和治疗;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和非业务工作的减少,医生、护士病历由过去的一至二个小时的文字书写,利用电子病历后缩短为的一至二十分钟,大大节约时间,使医、护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在治疗、护理方面,将时间还给的患者。
(二)增加经济效益
一是节约耗材,仅PACS实现无片化,每年就减少冲片费约100万元;二是数字化带来的各环节手工操作和人工干预的减少、快速准确的统计、监管力度和透明度的增加,最大限度地杜绝了跑费、漏费、冒领等现象。三是医院运行成本的降低,库存周转加快,成本核算使科室自觉加强对耗材的管理和节约。
在间接经济效益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患者流转加快,出院人数、工作量逐年稳定上升,平均增幅达到6%;医疗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医疗质 量、医院形象、规范化、透明化等无形资产的提升,吸引了许多患者前来我院就医。
(三)提高管理效益
数字化为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的质量提高提供了先进、科学的平台,发挥着显性或隐性的重要作用。系统固化各种管理规定,减少了人为出错与人工干预。
系统对用药、费用情况进行严格监管,利用数字化平台,我院根据抗生素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本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生素定义为三类,并设定不同级别医师使用抗生素的权限。信息系统限制住院医师只能使用一类抗生素,主治、副主任医师可以使用一类、二类抗生素,主任医师、科主任、医疗小组长可以使用全部抗生素。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规定,信息系统对门诊处方强制执行以下规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处方超过7天用量必须说明原因;3岁以下小孩注明体重;门诊处方必须填写诊断、地址等内容。各种制度严格执行,规范了医疗行为,有效控制大处方、不合理用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