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发〔2012〕2号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我省“两强一堡”战略,发挥文化建设中的科技自觉,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动力作用,全面提升我省文化建设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促进文化发展战略转型,进一步加强文化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及统筹管理,发挥规划约束和政策引导作用,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信息化建设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等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划,制定本发展规划。
前 言
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信息化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明显,是推动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服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信息化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加快文化信息化建设是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和特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力的重要契机,是构建现代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效推动政府文化管理创新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 我省文化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文化部的指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全省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全省文化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文化共享工程和农文网培训学校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覆盖城乡基层,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全省文化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快速推进,文化厅机关和部分州市单位基本实现网上无纸化办公,文化共享工程多媒体信息与远程培训视频系统覆盖各州市,“文化云南”信息资源库初步建成并向社会提供数字文化服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省文化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部分领域和地区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27亿元(省级财政投入5757万元),成功建成全省15个州市支中心,129个县级支中心,1099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2个街道基层服务点,10442个村级服务点,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以上覆盖率达100%、乡镇覆盖率达84%、村覆盖率达82%。累计接收国家文化信息资源14TB,建成我省地方数字文化资源逾5TB;累计培训工作人员1.8万人次;向基层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逾1800万人次,开展人员培训5.3万人次,在满足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普遍化、便利性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农文网培训学校”创造云南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结合,以实现“文化乐民”服务农村、“文化育民”服务农民、“文化富民”服务农业为目标,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基层文化服务设施等资源,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在全国首创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共建成1099个乡镇农文网培训学校,10442个村级分校,全省1800万各族群众接受培训和服务,建设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创造了“云南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三、文化信息基础网络初具规模
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农文网培训学校为主体,以普遍化服务为目标,“十一五”期间,依托我省电信数据通讯网、卫星传输网、广播电视网、无线通讯网等多种网络平台和传输方式,全面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全省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全省城乡基层文化单位基本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有力推动了文化信息网络的普遍化、均等化服务。同时,基本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文物史迹网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建成全省文化保护信息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