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病变常从四肢远端的小关节开始,再累及其他关节。近侧的指间关节最常发病。初呈梭状肿大,最后病变关节变成僵硬而畸形。病变还存在于心、肺、血管等器官。本病证候可交替复发或缓解。以青壮年多见,男女之比为1∶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现代西医学至今尚无特效疗法,多以综合治疗来控制病情,有一定效果。
在中医学中,一般倾向于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归属于“历节病”的范畴。历节病一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亦属痹症。关于针灸治疗本病的记载,在古籍中,最早见于《素问·痹论》。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孙思邈指出用艾灸痛处的办法治疗历节病,《针灸资生经》和《普济方》均设“历节风”专节,讨论针灸治疗。在明清医籍中亦多有载述。
应用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现代报道,最早刊于1955年[1]。从60年代开始,不仅观察例数大幅度增加,且在穴位刺激方法上也作了较多的实践和探索。包括体针、耳针、温针及穴位注射等都有试用,有的还结合服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同时也发现,鉴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顽固难治,并非所有方法均能奏效,如以蜂毒注射液穴位注射,对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良好,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却全部无效[2]。另外,可能是诊断或疗效评定标准方面的原因,当时报道有效的,并未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如有人用耳针治疗本病,有效率达83.9%,但迄今为止,没有见到重复的报道。80年代以来,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大进展,并趋向于成熟。在治疗上,特别重视运用综合疗法,或各种刺激法同时应用,或针灸与中、西药物配合。在穴位刺激法上,一方面挖掘传统之法,如用温针、铺灸等,一方面开拓新的方法,如电热灸[3]、 头针等法。使疗效有所提高。据本文所收集的近二千例统计,其有效率在84.6~96.7%之间。表明针灸有较好的效果。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
配穴:风池、合谷、血海、阴陵泉、太冲、八邪、八风。晚期加大椎、至阳、筋缩、大抒、曲泽、委中。
(二)治法
主穴必取,用意气热补法:针刺入穴位得气后谨守勿失,全神贯注于针尖,将针小幅度徐进疾退提插3~5次,以插针结束;然后用拇、食指朝向心方向微捻其针约180度,紧捏针柄,保持针体挺直不颤动,意守针尖,以意行气至病所后守气,使气聚生热。八邪、八风点刺出血,曲泽、委中刺络放血;余穴施平补平泻法。余穴施平补平泻法。早期患者留针20分钟,日1次;晚期患者留针4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66例,其中临床痊愈40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