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基础

您当前的位置: > 方剂方药 > 方剂基础 >

方剂学发展简史(2)

2014-01-12 14:15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岐黄 浏览: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和竹、木简,其中有《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杂禁方》等方剂专书。尤其《五十二病方》卷帙大,内容多,而且保存较好。该书成书于战国晚期,原书未见书名,整理者依据其内容分五十二题而定此名,堪称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一百余种。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不为《神农本草经》所收载。药方的用法,既有内服,也有外用,内服有丸、有汤、有饮、有散,但除丸剂之外,只有制备方法,而无剂型名称,外用有敷、有浴、有蒸、有熨。此外,还有炮制和用量方面的若干要求和规定。书中用乌喙散寒止痛,石韦、葵子利水,燔髮灰止血等,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该帛书的出土,又充分说明了至迟在战国晚期,方剂在临床的运用已初具规模。

  秦代和两汉时期,方剂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一是初步总结了治则和治法,并提出了对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从而初步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其二是总结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著名方剂。

  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反映于《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而此七篇大论多是东汉以后的作品,故将其归属于这一时期。

  在治则和治法方面,《黄帝内经》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调阴阳,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治求其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