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兰茂医学与云南中医学的发展
以“兰茂医学”为代表的云南中医学的区域性特色研究,应突破地域限制,加大云南地方中医药区域特色的宣传和推广;加大研究力度,促进云南地方本草的开发利用;推进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梳理云南本土医学发展脉络。
3.1突破地域限制,推广云南地方中医药的区域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为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不同的条件,导致药材在品种、品质和产量上具有突出的区域特色。自古以来,云南中医就十分重视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药物优良品质的代名词,是中医药行业的特有品牌。道地药材的形成不仅有生态因素,还有其历史和文化因素。限于古人的知识结构与信息交流的局限性,历史上的医药学家对于云南道地药材的认识并不全面,且同一种药材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以《滇南本草》为代表的兰茂医学,结合云南当地少数民族医生对药物的认识,对道地药材获取了比较全面和真实的信息,突出了云南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知识内涵,对探讨云南道地药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提供了佐证,可为现代的科学研究提供大量的素材。应加强对《滇南本草》为代表的云南中医学区域特色研究,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人认识云南地方本草,大力宣传和推广云南道地药材,发展云南中医学事业。
3.2加大研究力度,促进云南地方本草的开发利用
《滇南本草》成书于15世纪前叶,比李时珍的《本早纲目》成书要早140余年。《滇南本草》首次记录了韭叶芸香草、灯盏花等药物,并详尽的介绍了其功效主治。云南省根据《滇南本草》记载,成功的开发了“云南白药”和“灯盏花注射液”等药品,远销海外。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学者也纷纷从《滇南本草》中寻求抗癌和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丽江的虎潜丸、腾冲的曼陀罗药水等名方名药的主要药物都首载于《滇南本草》,《滇南本草》中发散疮毒的石椒草,经过研究后制成复方黄石感冒片和复方抗炎片等。[3]《滇南本草》记载的灯盏花经研究提取发现灯盏花素,先后制成片剂、注射剂、滴丸剂等,具有扩张脑血管,抗血凝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脑出血所致后遗症、高黏脂血症、脑血栓、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疗效很好。[4]云药产业有着广阔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但云南尚有很多民族民间秘验方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研究“兰茂医学”不仅有助于拓展传统医学的药学理论,也是传统医药产业开发利用的资源宝库。
3.3传承传统医学,梳理云南本土医学发展脉络
云南地理环境特殊,气候复杂多变。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兰茂创造性的提出了“感寒”理论。他认为:“滇省地处天末,节候不真,天偶阴雨即冷,人冒之即为感寒症。……较伤风则重,较伤寒则轻。……但伤寒有阴阳,感寒独伤于阴。伤寒有汗、有下,感寒只宜温以散之而不可表。”云南虽日照丰富,但春、秋、冬季多燥,昼夜温差较大,衣着不慎,则易“感寒”,表现出一些外感伤寒的症状。但其症状较外感伤寒轻,得温可解。但不宜用发汗解表之峻剂,否则损伤阴液,继发燥症等疾病。“感寒”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关于外感伤寒疾病的辨治理论。
由于地域、气候、医学文化、体质的差异,云南各少数民族对中医学的接受程度参差不齐。研究“兰茂医学”,有助于梳理中医学在云南本土的发展脉络,理清其结构特点和区域分布特点,完善云南中医学发展的相关理论,彰显其独特的民特特性和区域特性,为深入研究云南中医学找到切入点和打下基础。
以兰茂为代表的“兰茂医学”,是云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保障了云南各民族的繁衍生息,也寄托了云南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它代表着云南医药学的高度,也象征着云南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研究“兰茂医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故为此文,以期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注“兰茂医学”,研究“兰茂医学”。
参考文献
[1]赵荣华,戴万生.滇南本草附方统计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19.
[2]邬家林,赵中振.谈地方本草与地方志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J].中药材,2013,36(3):492.
[3]邬家林,赵中振.谈地方本草与地方志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J].中药材,2013,36(3):495.
[4]谢丹红.灯盏花素的临床应用进展[J].新医学,2007,38(6):4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