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兰茂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专题 > 首届兰茂论坛 >

郑进教授:兰茂医学与云南中医学(3)

2014-04-12 21:29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2 兰茂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兰茂医学的研究不仅能推动中医学学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探寻云南道地药材品种的迁徙演变发展历史。

  2.1 推动了中医学学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据《云南志略》所载:“云南上世无可稽考。按《华阳国志》,楚威王遣庄蹻略地巴黔,伐夜郞,植牂牁,西至滇池。会秦夺楚黔中地,不得归,遂留王滇池。云南通中国自此始。”云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较早,但春秋战国尚属于中医学的形成时期,加之山高险阻,交通不便,因此中医学在这一时期不可能传入云南,最早应当在秦汉时期。中医学的传入,强烈地冲击了处于原始社会形态的云南少数民族医学,并与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南诏至大理国这600余年,是云南中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蛮书·山川江源》言:“高黎其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左右平川,谓之穹赕,汤浪加萌所居也。草木不枯,有瘴气……冬中山上积雪苦寒,夏秋又苦穹赕、汤浪毒暑酷热。”记载了当时云南境内瘴毒遍布,冬有严寒、夏有酷暑的气候环境。故当地中医多以善治疟瘴闻名,喜用沉香琥珀槟榔等芳香辟邪,祛除瘴疟之品。代表人物主要有溪智、白和原、白长善等,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脉诀要书》。

  明清时期,云南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与中原地区交往甚密,是云南本土医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推动云南民族医药与中医药碰撞和交流的奠基人物——兰茂。《滇南本草》和《医门擥要》的问世,首次详尽地记录了滇地药材、动物、果蔬的生长分布情况、药用功效、炮制方法;病症涉及内、妇、儿、外临床各科,揭示了滇地常见、多发疾病的演变规律;辨证立方尤重“三因制宜”,顾护脾胃,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时期,云南中医学事业承袭明朝时期的基础,临床分科更为细致,在眼科及骨伤科方面尤有建树。代表人物主要有姚时安、姚文藻、沈育柏、奚毓嵩、和箴、管暄、管濬等。代表著作主要有《玉龙本草》、《玉龙本草备要》、《医易汇参》等,主要代表方药制剂主要有老拨云堂的“拨云锭”。

  近现代时期,涌现出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结合云南地方本草、地理环境进行辨证施治的大批中医名家,云南中医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云南著名医家陈子贞所著《医学正旨择要》,被奉为云南地方医学的经典教材;云南大理州白族医家彭子益自创“中医圆运动功”,阐释阳气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升降规律,为云南预防保健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李继昌、余道善等提倡治病需结合云南实际情况,注重调养脾胃。民国云南“四大名医”吴佩衡、姚贞白、康诚之和戴丽三也提出了“顾护正气,调治脾胃”的学术思想。

  2.2有利于探寻云南道地药材品种的迁徙演变

  地方本草是指一定历史时期记载某一特定地区使用药物的本草书籍。地方本草记载的药物,除少数本地出产的具有“一地所产,供销全国”特性的道地药材外,其余多数是地方性的草药。[2]《滇南本草》对云南地产药物的具体产地、地方名称、生长形态和独特的采集炮制、药用方法、主治病症以及当地少数民族的使用方法均有详实的记述,不仅能为追踪云南地方药物出产、贸易、使用变化提供研究依据,而且能为探寻云南道地药材品种迁徙变化提供研究线索,丰富云南道地药材的内涵和外延,深化中医学对道地药材的认识,为历代本草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