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躯干部
(1)“含胸”、“腹实胸宽”
凡是要运用化劲(即走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初练拳时,不习惯于含胸,先把挺胸的念头完全打消,慢慢地在坐身的动作里微微含胸,避免凹胸(驼背)、挺胸病态。
(2)“拔背”是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两肩中间脊骨(颈下脊椎第三根脊骨),有鼓起上提并略带往后上方拉起,背部肌肉有一定的张力和弹性,皮肤有绷紧的感觉。所以拳论有“力由脊发”,其实是肩和背的肌肉一起配合用力。内劲起于脚跟,通于脊背,形于手指,“腰脊为第一主宰”,拳论说:“含胸拔背落自然”,就是告诉我们胸背部的肌肉的松沉要用意不用力,不能故意用力做作。“拔背”与“含胸”是联在一起的,含胸的作用是有利于化劲,而拔背的作用则是为了有利于卷劲和放劲。
(3)“气沉丹田”
腹部要求“松静”,在放劲时,有助于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使下盘稳定,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发力,使发劲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技术高深的,能使对方腾空掷出。
(4)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
由于全身放松,腰以上的体重自然下沉,由腰部来负担,所以腰部必须竖直方能坚强有力,腰杆挺得起来,劳动中的挑担和运动中的举重都需腰杆挺直,才能发挥功能,又能避免受伤。要做好腰部的松、沉、直,需要有松胯和屈膝的配合,因为膝节的前弯可代替腰弯,太极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力的运用得当,可以加强发力,提高速度,并使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拳家说:“掌腕肘和肩,背臀髋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太极拳首重身法,总的虚实在腰部,次在胸,“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不沾煞而偏沉,虚非无意而偏浮。初学拳者,首先要注意腰部的放松,在放松的基础上注意直和沉。弓步时,虽然上身前俯,而腰和身必须竖直,即头顶之劲要直贯脚跟,这是斜中寓直的一种身法。
(5)“敛臀”
不要蹶起屁股,而要注意向里收进,就象用臀把骨盆包起来,又象用臀把小腹托起来那样。臀部的技击作用为应付背后近身的敌方,俯身将臀部上挑,使对方倒地,也可乘势猛坐身后对方的髋部或膝节,使之倒地,须注意动作的螺旋形,贴身时突然微微一转使对方失衡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