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经典课程开放式平台 > 论文成果 >
2. 调节津液
(1)行气解郁,调畅津液
妇人病篇中的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自觉症状,即是痰凝气滞于咽中而成,后世称其为梅核气证。《医宗金鉴》云:“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如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病也。”此病病机多因情志不畅,气郁生痰,痰气交阻,逆于咽喉而成。《古今医鉴·梅核气》说:“梅核气者,……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厉痰郁结,致斯疾而。”篇中用半夏厚朴汤解郁化痰,顺气降逆。方中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巧用干苏叶宣气解郁,合用茯苓以气化痰,使气顺痰消,则诸症自除。
(2)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原载于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提出了湿温病的治疗原则,指出湿热病用通阳的方法,其目的是不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温补阳气,而是重在宣肺疏脾,淡渗通利,俾气机宣通,水道通调,湿热之邪外可以从汗而泄,下可以从小便而去,寓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意。其实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即有对于此法运用的条文,如原文28条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方后注云“小便利则愈”,一语道破本证之根源在于水气为患,运用健脾利水之方药,使水邪得去,气机得通,则诸证自愈。对于妊娠水肿的治疗亦采用了该法。“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妊娠水气即后世的“妊娠肿胀”,亦称“子肿”。病因胎气影响,致膀胱气化受阻,水湿停聚而成。水湿泛溢肌肤身肿则身重;水气阻遏卫阳,则洒淅恶寒;水湿内阻,清阳不升,故起则头眩。其病机关键在于气化受阻,小便不利。治疗使小便通利,水湿下走,阳气宣通,气化复常,则诸证悉除。因此方后云“小便利则愈”。方中葵子性滑利诸窍,茯苓淡渗利水,合用利水通窍,渗湿通阳。
总之,由于《金匮》妇人病篇在中医妇科发展史上的重要学术地位,后世给予长期研究以挖掘其蕴含的中医学术特质与论治规律是十分必要的。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知,仲景在治疗疾病时,是能够把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中医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辨证施治,这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