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经典课程开放式平台 > 论文成果 >

《金匮》妇人病论治规律探赜(2)

2014-03-30 21:01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发布人:岐黄 浏览:

  调燮阴阳,以平为期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说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反之,阴阳失调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妇人病篇中调夑阴阳,使之平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主要适用于调节肾之水火不济,阴阳俱虚的病证。临床上治疗阴偏衰的病证,主要采用“阴病治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阳偏衰的病证则主要采用“阳病治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仲景所创之肾气丸即是“阴中求阳”的典型方剂。在《金匮》中主要治疗脚气、虚劳腰痛、消渴、痰饮、转胞病证。主治病证颇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一为肾虚,二为阳气不足,三为水液失调。总的来说,肾阳虚为其本,其他为标,治病必求其本。方由八味药组成,重用八两干地黄填补肾阴,辅用薯蓣和山茱萸滋补肝脾,丹皮、茯苓泽泻分泻肝脾肾浊,六味合用,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该方之妙在于,于滋阴剂中加入少量桂枝、炮附子,“其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伤寒来苏集》)。桂枝和炮附子的加入使此方成为偏补肾阳之方。全方配伍体现了阴中求阳、兼顾阴阳的治疗特点。由此可见,肾气之生,必须阴阳协调,水火既济;肾气不足,必须阴阳双补,温润并用,刚柔相济,原方虽为补阳而设,但内寓阴阳双补、阴中求阳之妙。正如后世张景岳所云之:“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肾气丸方中去桂枝、炮附子组成的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成为补肾阴的基础方,临床运用较为广泛。

  肾气丸在杂病篇中治疗妇人转胞。原文有:“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转胞一病,就其病位而言,有膀胱之系,脐尿管索,尿道,子宫等说,然究其病机则由肾气不足,命门火衰,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用肾气丸振奋肾阳,蒸化水气,小便通利则转胞自愈。此病与目前临床西医学的尿路感染、尿潴留等病有关,其病变实质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本为太阳病中风表虚而设。原方及其加减方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次出现,治疗证颇多。有学者统计,伤寒论原文397条,论及桂枝者多达46条,载方112首,有18方系由桂枝汤加减而成。桂枝46条文中,单用桂枝汤者19条,配合针刺者1条,桂枝汤禁忌证6条,变证3条。该方药仅5味,药味虽简,但配伍精当,药专力厚,切中病机,则生奇效。方由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组成,方中桂枝解肌表而通阳气,合芍药敛阴以和营,两药相配,一治卫强,一治营弱;生姜辛温,助桂枝温散寒邪;大枣味甘,补中扶正;甘草甘平,调和诸药。方中桂枝、生姜为阳,芍药、大枣为阴,甘草调和阴阳,这种组方特点决定了桂枝汤是阴阳和剂。

  妇人病篇中妊娠恶阻轻证的治疗即用桂枝汤,原文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妊娠后经血不泻,冲脉之气较盛,引起孕妇体内的阴阳气血一时失调,津亏则口渴;脾胃虚弱,冲脉之气上逆故不能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即调补脾胃之阴阳,使能纳谷。唐容川云“平脉无病也。即《内经》身有病而无邪脉之意。……今妊娠初得,上下本无病,因子室有碍气溢上下。故但以芍药一味固其阴气,使不得上溢。以桂甘姜枣,扶上焦之阳,而和其胃气。但令上之阳气充,能御相侵之阴气足矣”。

  3. 调理冲任,养血止血

  胶艾汤为临床常用方,在妇人病篇中用于治疗冲任脉虚三种下血的证治,表现为月经淋漓不净的漏下、半产后下血不止者以及妊娠胞阻之证。此三种下血虽出现的病证不同,但病机皆因冲任脉虚,阴血不能内守所致,故用胶艾汤调补冲任,养血止血。方中阿胶甘平,补血养血;艾叶苦辛,温经止血,二药相伍,一阴一阳,温养结合,共奏调补冲任之功;干地黄、川芎、当归,芍药养血和血,甘草调和诸药,佐清酒以行药力。该方以补为主,以通为用,补血不滞血,行血不破血。在补血行血方基础之上,加入阴药阿胶和阳药艾叶,以调和阴阳。清代汪昂言:“此方四物以养其血,阿胶以益其阴,艾叶以补其阳,和以甘草,行以酒势,使血偱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矣。”笔者以为甚符仲景本义。实验研究表明,胶艾汤能明显提升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也有增加趋势,可以用于治疗贫血及出血性疾病。临床报道有胶艾叶汤加减后,除治疗妇科方面的崩漏、药物流产不全、先兆流产等外,还可治疗乳糜尿、紫癜等等。后世在胶艾汤原方上加减,创制了诸如四物汤(补血基本方)、艾附暖宫汤等妇科名方,并沿用至今,历久不衰。

  宗《内经》之旨,倡“有故无陨,亦无陨也”

  胎前病的治疗原则,大多是治病与安胎并举。一般来说,都不主张选用那些大寒、大热、破气、破血、滑利、有毒之品,以防伤害到稚嫩的生命。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亦可酌情选用。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说的“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原文有“妇人重身,毒之如何?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其意是说妊娠病积聚邪实之时,只有峻烈之品方能去其邪,邪去方能达安胎之目的,但用药应在无损母体胎儿的前提下,审时度势,适可而止,掌握“衰其大半而止”的尺度,达到在论治中要攻又要护正的治疗目的。仲景将此理论灵活运用于妇人病的治疗中,在论治妇人病时既顾及到妇人妊娠的生理特点,又不拘泥于此,而是从临床证侯具体分析,因证治宜,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不忌讳妊娠的特殊体质,大胆采用“妊娠禁忌”之品。所载桂枝茯苓丸、干姜人参半夏丸、附子汤、葵子茯苓散中均有所谓的妊娠“慎药”,“禁药”,诸如桃仁、附子、干姜、半夏、细辛、贝母、葵子等等。敢在妊娠期运用如此峻烈的药物,不仅需要对妊娠病有超凡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还要具备在立法处方中,有驾驭运用毒性、烈性药物的胆识和能力,即要做到“胆大心细”方能达到治病之目的。如治疗少腹如扇的妊娠腹痛,选用附子汤温其脏。附子有毒,大辛大热,有破坚堕胎之弊,本为妊娠禁用药,可仲景用之温阳散寒,暖宫安胎,真可谓“有故无陨”也。由此可见,妊娠病的治疗,只要辨证准确,治疗采用适当配伍、丸散缓图、小量轻剂之法,就能用之有效且无妨妊妇及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