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学术传承 >

陈国仙导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继承与研究(6)

2014-01-10 10:06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3.学导师验方,思新证发微

  陈国仙导师从医临证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临证辨治,屡治屡效。其诊疗思想在一些新证中给予我发散思维,验方新用,发微奇效之悟。例如黄芪在虚劳证治中的运用体会深刻。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

  虚劳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临床表现多见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水肿、尿少、纳呆、恶心、呕吐、头晕、嗜睡乏力,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多有久病体虚的病史。

  虚劳证治,须抓住病机—正气虚弱特点,以益气扶正为法,方多选补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补肺汤、黄芪生脉饮、归脾汤、黄芪桂枝苦酒汤、黄芪鳖甲散、芪附汤、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消渴汤、黄芪汤、益气聪明汤之剂,各方均以黄芪为君药,取其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使正气得复,虚劳之证渐愈。若是正虚邪实,则须攻补兼施。吾师指导,“黄芪治虚掌握证与量”,区别在于:治疗纯虚证之虚劳时重用黄芪,量约30—120g/日,治疗虚中夹实之虚劳时则轻用黄芪,量约10-20g/日。

  举例,田某,女,97岁,居民。因神倦乏力,腰膝酸软,卧床五年,伴纳呆七天拒绝输液治疗,于2010年5月16日由其孙子用轮椅推送入院就诊。患者因腰椎骨质疏松症已卧床五年。诊之形瘦,面色萎黄,卧椅不起,自诉神倦乏力,腰膝酸软,伴纳呆,口淡不思饮,腹胀便秘,足踝水肿,尿频量少,眠差,查见舌质淡紫,边有齿印,苔薄白微腻,脉沉细弱。此乃高龄患者脾肾气虚,脾失健运,水湿困阻中焦,胃肠气机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见神倦乏力,纳呆,口淡不思饮,腹胀便秘等症;又肾之阳虚,主水失调,气化无力,故尿少、足肿辈出;腰为肾之腑,肾精亏虚,无以荣养腰腑、筋骨而见腰膝酸软,卧椅不起。舌、脉象乃脾肾气虚,气虚血瘀之虚劳征象,治疗先以健运脾胃,运化水湿,后则益气温肾化瘀为法,方药先选香砂六君汤加减,后选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组方如下:

  西洋参10g 黄芪 15g 白术 10g 陈皮10g

  姜半夏 10g 茯苓30g 藿香10g 砂仁 5g

  炒谷芽20g 苏梗 20g 连翘20g 甘草5g

  上方合为一剂,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3剂。

  患者于2010年5月19日复诊,精神较前好转,神倦乏力减轻,仍腰膝酸软,卧椅不起,纳食稍增,腹胀明显减轻,大便干而少,二日一行,尿量增多,足踝水肿减轻,眠差,舌质淡紫,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此乃正气渐复,脾运渐畅,胃纳始受,“得谷者昌”。继以健脾温肾,益气化瘀为法,方选芪参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组方如下:

  西洋参10g 黄芪20g 白术10g 山茱萸10g

  熟地15g 山药15g 炒续断10g 茯苓20g

  杜仲10g 制首乌20g 肉桂5g 狗脊15g

  炒谷芽15g 连翘15g 川芎5g

  上方合为一剂,水煎服,两日一剂,连服3剂。

  患者于2010年5月25日三诊,精神较前明显好转,神倦乏力明显减轻,仍腰膝酸软,卧椅不起,纳食可,大便少,一日一行,小便调,足踝水肿消除,睡眠可,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细。病情明显好转,即施以益气健脾,壮腰健肾为法,方用芪参汤加味水煎取汁30ml送服壮腰健肾丸(每次半丸,每日二次)治疗。芪参汤加味如下:

  西洋参10g 黄芪20g 白术10g 茯苓 15g

  炒谷芽15g 甘草5g

  上方合为一剂,水煎服,两日一剂,每日服二次,连服7剂。嘱患者病情稳定后,上方可改为每周一剂,水煎口服两天,每日二次,每次汤剂50ml送服壮腰健肾丸半丸,着重给予调理脾肾,平衡阴阳,顺畅气机,巩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