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学术传承 >

陈国仙导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继承与研究(3)

2014-01-10 10:06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2.导师临床经验介绍

  吾师—陈国仙主任医师为第二批云南省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她从医四十一年,临证经验丰富,倡导“辨证论治贯穿中医临证全程”。对重症、难治病症的治疗,重视选择扶正与祛邪时机,调补阴阳衡度,古方新用法则,顾护脾胃之气,使人“得谷者昌”。现将导师在消渴并水肿方面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消渴是指因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其病变的部位与肺、脾(胃)、肾三脏关系密切,尤以肾为重。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燥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为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或混浊如脂膏。消渴日久,肾气虚衰,不能蒸化水液,水液潴留,而演变成水肿,即为临床多见消渴并水肿证。

  2.1辨证要点

  2.1.1症状表现特点

  多见渴而引饮,腹部胀满,四肢水肿,甚则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脉沉。

  2.1.2症状分析要点

  其一、“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消渴日久,肾气虚衰,不能蒸化水液,水液潴留,发为水肿;其二消渴引饮,饮入过多,内渍脾土,脾虚不能制水,运化失权,水泛横溢肌肤,聚为水肿之症。

  2.1.3辨证与预判要领

  一辨病位,在肾在脾,或多脏相兼。

  二辨虚实:即本虚标实,肾气亏虚为本,水肿、腹肿胀满为标。

  三辨轻重危候:饮一溲一犹可治,饮二溲二不可治,甚则拒饮无溲,病危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