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3:顽固头痛(热性癫痫)
患者某,男,5岁。于2009年9月29日初诊:其父代诉:反复头痛已3年,先后在某医院住院治疗,仍头痛不止。患儿半岁后即经常感冒发烧(其父母系湖南来昆的农民工),每次患病均输液治疗。2岁时发热输液1周后,于2006年9月30日突然抽搐。当时口周发青,吐白沫,四肢强直抽动,意识丧失。随即被“120”送入市儿童医院急诊,怀疑癫痫,收住院。经脑电图检查示:未见痫样放电。脑脊液检查示:常规生化大致正常。经吸氧、口服鲁米那、肌注安定剂未再抽搐,但一直低热,体温37.6℃左右。
出院诊断:1、抽搐原因待查(热性癫痫) 2、急性咽炎
出院后,患儿仍经常感冒、头痛,伴咽炎、扁桃腺化脓、鼻炎。有时发热。2年来经常服抗菌消炎西药、静滴抗生素,几乎每夜均出汗较多并尿床。
2009年9月14日,又复感冒,头痛发热,抽搐,再次住市儿童医院。经B超、头颅CT及核磁共振检查示:椎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及阻力增高,两侧上颌窦、筛窦腔增厚。
诊断为:1、血管性头痛 2、鼻窦炎
住院期间,患儿一直头痛,反复发热并出现磨牙、烦躁。家长万分焦急:3年来已用去医药费8万多元,若继续住院,未必能治愈。于9月23日办理出院手续。
2009年9月29日初诊:症见患儿躺在其父怀中,乏力无神,头颅歪斜,面红唇紫,头痛左侧甚,咽充血,扁桃腺肿大有脓点,恶寒发热,体温37.5℃,连日来不思食,尿床多次。脉浮紧重取无力,舌淡晦水滑苔白腻。
此系久病伤正,加之长期使用抗菌消炎药物折伐太过,至患儿稚阳受损,正虚阳弱。治当温阳散寒,扶正解表。以附子苏叶细辛汤(此即笔者仿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意而拟。多年来用以治疗正虚阳弱,风寒犯肺、寒滞经脉诸证,疗效尚佳。)加味治之。
附片30g,苏叶6g,北细辛4g,桂枝10g,姜半夏9g,防风6g,生姜10g,甘草6g。
10月3日二诊:服上方1剂后体温即正常,2剂后头已不痛,咽部红肿减轻,已不尿床,纳增。近日(国庆节期间)进食较多,胃腹不适,纳差,夜间出汗较多。脉沉缓,舌淡稍晦,苔白稍腻。
此阳未全复,过食伤中所至。当助阳调营卫,益气健脾胃。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之。
附片30g,桂枝8g,杭芍8g,北细辛3g,姜半夏8g,北芪10g,焦山楂10g,白豆蔻(后下)5g,大枣3枚,生姜6g,甘草6g。
10月8日三诊:服上方2剂后咽已不肿痛,出汗稍少,唯精神尚差。脉沉缓,舌淡苔白。
以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味调理巩固。
10月31日父子二人特来圣爱中医馆告知:三周来体温正常,未头痛,夜卧安稳,饮食二便正常,精神增加。至今已一年,患儿未头痛,抽搐未作。
按:患儿反复头痛、发热,甚至抽搐,此与体弱、免疫缺陷有关,更与过多使用抗生素,以及过度进行一些非常规的检查项目有关。众所周知,这些因素可损伤人的免疫活性细胞,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降低抗病能力。至使患儿正气损伤,稚阳益弱。正不存内,风寒易入,寒滞经络,不通则痛,故反复头痛;血行不畅,经脉失养,即抽搐时作。初诊即抓住稚阳受损、正虚阳弱之病机,取效甚捷;其后坚持助阳益气、扶正固本之法,故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