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芝仙1,董美辰1,李冬梅2(通讯作者)
(1.云南中医学院针推康复学院2011级研究生,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学院针推康复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摘要: 通过查阅文献,整理祖国医学中有关于瘰疬的病名、主要病因、病机、诊断及中药内服、外敷、针刺、艾灸等多种手段的治疗方法的记载,归纳总结中医对瘰疬的认识。
关键词:瘰疬;中医;诊治;认识
“瘰疬”,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是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多枚,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1]。中医认为,禀体素虚,忧思恚怒,肝气郁结,气郁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日久痰浊化热,或肝郁化火,下灼肾阴,热盛肉腐而成脓,溃后脓水淋漓,耗伤气血,经久难愈;也可因素体肺肾阴亏,以致阴虚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形成;再者感受外来之毒气, 留于经络,损伤阴液烁液成痰, 痰浊凝结于筋, 阻于少阳经络, 则成肿块结核,属中医外科疮疡类疾病。该病病程进展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不痛不红,缓缓增大,融合成串,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此愈彼溃,经久难敛,形成窦道,愈后形成凹陷性疤痕。常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女性多于男性。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历史悠久,卓有成效。
1 病名考证
1.1 现用名最早出现文献
该病名始见于《灵枢·寒热篇》:“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1.2 别名记载
瘰疬的病名,据载其名甚多,瘰疬亦名鼠瘘、疬子颈、老鼠疮、马刀、马刀侠瘿、鼠疬、蝼蛄疬、串疮等。有的按所在经络部位定名,也有的按形态、性质和部位定名。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瘰疬》云:“此证小者为瘰,大者为疬。当分经络:如生于项前,属阳明经,名为痰瘰;项后,属太阳经,名为湿瘰;项之左右两侧,属少阳经,形软,遇怒即肿,名为气疬;坚硬筋硬者,名为筋疬;若连绵如贯珠者,即为瘰疬;或形长如蛤蜊,色赤而坚,痛如火烙,肿势甚猛,名为马刀。…”。《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汉张仲景之《金匮要略.虚劳证治》有:“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河间六书·瘰疬》云:“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颈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 。 孙思邀,在其《千金方》中有九漏之说,其第八漏即瘰疬。他对漏下解释如下:“凡项边腋下先作瘰疬者欲作漏也。”“凡漏有似石癰,累累然作疬子,有核在两头皮腋下,不痛不热。诸漏结核未破者…”。唐窦汉卿《疮疡全书》:“此疾初生于耳下及项间,并颐颌下,至缺盆,在锁子骨陷中,隐隐于皮肤之内。初生如豆,渐长如李核之状,或一粒,或三五粒,按则动而微痛,不发热,惟午后微热或夜间口干,饮食少思,四肢倦怠,则坚而不溃,溃而不合,皆因血气不足也,往往变为劳瘵”“独行者为结核,续欲连接者为瘰疬”。 《外科证治准绳》卷三称:“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色赤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
2 病因病机
《疮疡经验全书》:“此症手少阳三焦主之。大抵此经多气少血,因惊忧思虑故生此疾。”阐明了瘰疬的发生与情志不畅相关,凡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结于颈项, 可成瘰疬,即郁而生痰,“无痰不作核”;现代文献中徐氏[2]认为肝气郁结, 郁久化火, 痰火搏结于颈腋, 而成瘰疬;《灵枢·寒热》篇云:“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该病多因感受外来之毒气,阻于少阳经络,肿块结于颈项而成;而不论是郁痰或停留之毒气日久皆可化热化火,热胜肉腐成脓,破溃成疮;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瘰疬之病, 根在脏腑; 鼠瘘之本, 皆在于脏。瘰疬同其它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一样,也是正与邪相互斗争的过程,火、热之邪皆会耗伤气血阴津,渐见阴虚潮热之象。元齐德之《外科精义》言:“其候多生于颈腋之间,结聚成核,初如豆粒,后若梅李,累累相连,大小无定,初觉憎寒壮热,咽项强痛,肿结不消……若肿结深硬,荏苒月日,不能内消者,久必成脓……经久不差,或愈而复发…”较贴切的论述了瘰疬的发生过程。
近代中医专家、学者多与古代医家认识相一致,陈氏[3]认为本病由外邪侵袭, 肝郁化火或肝肾阴亏,虚火内生, 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张氏[2]认为瘰疬的形成与痰的关系最为密切, 凡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结于颈项, 可成瘰疬; 若肺肾阴亏, 阴虚火旺, 肺津不能输布, 灼津生痰, 痰火凝结于颈项亦可导致瘰疬发生。徐氏[4]将瘰疬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郁、痰、瘀、虚”四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浅谈中医药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