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科学谋划加快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步伐
──在全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吴 刚
2010年4月1日
全国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今天在无锡隆重开幕了。刚才,有关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同时我们还颁发了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牌匾。在这里,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出席这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向获得“全国中医医院信息化示范单位”称号的20家医院表示衷心的祝贺!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得到很快发展,中医药服务信息手段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方便,中医药信息化的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潜力也日益显现。 “十一五”期间,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和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一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各地中医药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加强政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改变传统办公方式和服务模式。在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建设中,积极开展中医药政务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努力实现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在中医药门户网站建设中,努力实现公众留言、网上政策解读等便民服务窗口,增加群众互动栏目、调查了解民意内容,扩大网上服务功能,启动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设,拓宽公开形式。北京、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甘肃、湖南等11个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分别建立了独立的门户网站,其他地区在卫生部门网站全都设立了专门的中医药专栏;北京、天津、成都、湖北等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山西中医学院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博物馆相结合,建立了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实现了中医药资源的有效共享。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了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了信息沟通,强化了便民措施和服务功能,为加强中医药管理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信息资源开发与标准研究不断推进。
通过构建全国中医药信息单位协作网,由数十所中医药院校及研究院所参与,以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为依托,研究开发了临床术语数据库、中医疾病诊疗数据库、中医疫病文献数据库、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民族医药数据库等一批中医药数据库,为中医药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开展完成了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制订和公布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等27项国家标准,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209项行业标准。开展《中医结构化电子病历功能技术规范》等制订研究,参与了世卫组织《经穴部位》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编制工作。这些都为中医药信息标准的研究制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效推进了中医药标准化进程。
三是信息化基础研究不断深入。
研究建立了中医电子病历系统、中医药术语标准数据库检索平台、重大疑难疾病文献信息查询系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中医医疗质量监测网络、中医药继续教育网络等一批新的应用系统,其中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得到广泛推广,并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中医医院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配合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同步开展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信息共享与开发技术平台构建研究,设计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方案、基本功能规范、基本技术规范和建设指导意见,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建设方案和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