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中医对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病因有较全面的认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素问·五藏生成》中“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可见饮食不节会损伤心气,血脉瘀滞,进而发展成心衰。而情志失调,亦可耗散心气,消耗心血,如“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曰“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说明劳倦内伤亦会耗损心气。而心气耗损日久可形成心衰,且劳倦又可进一步加重它的进展,如《景岳全书》中所提到:“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劳动则甚。”
综上所述,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均可损伤心气,久病而致心衰也。可知心气虚是心衰发展之始也。而心气与心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则心阳虚也。《伤寒明理论》云:“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指出心气虚及水饮停滞于心是心悸的主要病机。《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说明水饮上犯是气喘不能平卧的关键病机。可知心衰出现的心悸、气喘、水肿等症状,跟心气虚,水饮有着重要关系。而心主血脉,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有赖于心阳的温煦推动,而心阳虚,则推动无力,而致寒凝血滞,而血瘀与水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匾要略·水气病》曾云:“血不利则为水”,可知血脉不利,血液瘀滞久病为水也。因各脏腑之间功能相符协调,心阳虚可病及脾肾也,导致脾肾虚也。而脾主土,土克水,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湿,而肾主水,主气化,肾虚则气化不利而水液停聚。而水饮为阴邪,又可损伤阳气也。如《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云:“如《易》之坎,—阳生于水中,而为生气之根……然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说明痰饮、血瘀又可加重脏腑虚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由上可知古时认为心衰形成不仅关于心,亦与脾肾有着密切关系,心气虚是心衰的病理基础,血瘀、痰饮、水湿是重要的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
4.1.3 治疗研究
虽然各医家对心衰总的病机有统一的认识,然而气血阴阳互根互用,可相互影响,故而治疗仍各有侧重。且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极阶段,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病情复杂,每一阶段的病机不一样,表现出来的证候也不一样,主症不一,治疗亦各有侧重。
4.2 疗效分析
心衰以心为本,各脏相关,由虚致实,实邪又可阻滞气血,加重脏虚,治疗时重视整体观,注重各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以温补为主,其中又寄于温通之意,袪邪为辅,以补肾阳而达到温心阳“强心”的作用,健脾胃而安四脏,活血利水以袪邪,标本兼顾,从整体调整阴阳,故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从本试验可以观察到治疗组中医证候显效11例,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5%,而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82.5%,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能够更佳的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心衰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90%,而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67.5%,两组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能够更佳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两组BNP与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BNP下降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且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加重患者的病情,说明真武汤是安全可靠的。从上可知真武汤在治疗心衰时发挥着一定的疗效,能够改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4.3 展望与不足
本研究说明了中医药在治疗心衰的存在一定的疗效,可以辅助西医治疗更佳的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治疗心衰存在着很大的前景。而本课题样本数量较小,观察的指标有限,不能更好的阐述真武汤治疗心衰的内在机理。
参考文献
[1]邹铭斐 中医药辨证分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1月第5卷3期
[2]黄峻,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7),662-665.
[3]蔡辉,毛静远,王强,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规律的文献分析[J].四川中医,2011, 07: 22-25.
[4]毛静远,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4,14: 1258-1260.
[5]梁逸强, 周瑞. 近代、当代8位名老中医论治心衰经验荟萃[J].辽宁中医杂志2012, 39(3): 416-418.
[6]刘红旭, 王振裕. 名老中医心血管疾病治疗经验集[M].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刘红旭,王振裕, 2009. 5-6.
[7]林寿宁,中医临床医家林沛湘[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9一82.
[8]张莹,郭维琴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及心衰合剂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9]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心悸怔忡专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22:11
[10]郑民安, 颜德馨温阳活血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