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

您当前的位置: > 针灸频道 > 针灸治疗 >

儿科病症——小儿脑病后遗症(2)

2010-04-23 09:42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4组。1、哑门、肾俞;2、风池、足三里;3、大椎、内关;4、副哑门、百会。

    配穴:上肢瘫痪: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尺泽、合谷;下肢瘫痪:环跳、殷门、委中、髀关、阳陵泉、血海、昆仑、解溪;吞咽咀嚼困难:上廉泉、合谷、颊车、翳风;语言障碍:上廉泉、通里;视力障碍:承泣、球后;听力障碍:耳门、翳风;多动、扭转症状:身柱、筋缩、命门。

    副哑门穴位置:哑门穴下旁开1寸处。

   (二)治法

    一般采用营养神经及肌肉的药物:乙酰谷酰胺注射液、胎盘组织液、脑复康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眼部用维生素B12注射液(0.1毫克/1毫升)或眼宁注射液。

    按一般穴位注射要求,每穴注入0.3~2毫升不等。药量据病情需要、注射部位,药物的性质与浓度而定。头面及肌肉浅薄处药量宜少,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宜多。隔日1次,10次一疗程,间隔7~10天再作下一疗程。一般要求坚持三个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571例,总有效率64.8~96.8%[1~3]。

    头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3组。1、运动区上、中、下区;2、语言一、二、三区;3、精神情感区。

    配穴:哑门、百会、神庭。

    精神情感区位置:在血管舒缩区和胸腔区之间,平行于前后正中线,左右各旁开2厘米,进针至胸腔区的上点。

    (二)治法

    本法以穴位注射头针穴为主。

    药液:乙酰谷酰胺250毫克/1支和呋喃硫胺20毫克/1支。临用时将上药各1支混合。

    主穴据症选取:瘫痪取第1组,语言障碍取第2组,智力低下取第3组。采用穴位注射之法:以5号齿科针头沿皮下刺入,进针约4厘米,然后边推药边缓慢退出注射针头。每穴注药1毫升,拔出针头后局部按压20分钟,防止出血,并在6小时后热敷,以促进药液吸收。配穴酌加,以针剌法,进针至得气后运针1~2分钟即去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120次为一总疗程,病情严重者要求治疗二、三个总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50例,显效37例(74%),有效7例(14%),无效6例(12%),总有效率88%[9]。

    头针(之二)

    本法除按大脑皮层机能定位选区外,还选不产生定位症状的皮层受损区。

    (一)取穴:

    主穴:颞3针、额5针、运动前区。

    颞3针位置:翼点(眼外眦向后3.5厘米,再向上2.5厘米处)至顶骨结节连线。第1针:自顶骨结节下缘前方约1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第2针:耳尖上约1.5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第3针:耳尖下2厘米再向后2厘米处向后刺3厘米。以上3针皆与水平线成15~70°角。作用:增强感受性语言和记忆的储存。

    额5针位置:距发际上2厘米,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每针刺3厘米长。作用:主治精神障碍,智力减弱。

    运动前区位置:位于运动前区3~4厘米的三角地区,可扎3针,中间1针系自运动区上点向前4厘米处进针,再向后扎3厘米处,左右间距约1.5厘米,各扎1针。作用:主治痉挛性肌张力增高。

    (二)治法

    以28号1.5寸毫针迅速刺入皮下,深度最好至帽状肌腱膜下,不捻转,不强刺激,留针90分钟至120分钟,留针时间要求患者自由活动。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72例,显效34例(46.6%),有效38例(52%),无效1例(1.4%),总有效为9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