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系常见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且年龄越大,其发病率越高。临床上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及慢性糜烂性胃炎,针灸主要治疗前面二种。。慢性胃炎的症状有中止腹部疼痛不适,饭后饱胀嗳气等,但不少病人可以没有症状。本病病因至今尚未阐明,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现代报道,首见于1954年[1]。由于一直未能探索到有效之法,这之后,有关资料很少。70年代,应用羊肠线穴位埋植治疗本病,获得一定的效果[2]。大量开展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则在80年代之后。应用较多的是穴位注射,也进行针刺、穴位埋植及耳针等治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还以耳穴变化来诊断慢性胃炎。方法是,对已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用低频皮肤电阻仪进行耳穴皮肤电阻探测,并作耳穴形态变化的观察,结果发现,慢性胃炎患者的胃区出现突起、充血和苍白等变化,且右耳例数多于左耳;其次耳穴的低电阻点、电阻均值的降低只出现在右耳胃3区(胃窦、幽门处)。这可能与中国医学认为右关脉主脾胃相关[3]。总之,初步表明耳穴对于慢性胃炎有一定诊断作用。目前,各种穴位刺激法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右。以单纯性浅表性胃炎疗效为佳。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机理,国内外学者已有的工作表明,针刺对于正常的、病理的及事先应用某些药物造成改变的人体或动物的胃液分泌机能,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4],包括调节胃液的分泌及消化道的分泌等[5]。从而使病变得以控制和恢复。
【治疗】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肝俞、胃俞、足三里。
配穴:胆囊穴。
胆囊穴位置:阳陵泉穴下1~2寸,有压痛处。
(二)治法
药液: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维生素B12、维生素C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上述药液,任选一种,或交替应用。每次一般选2对穴位,以主穴为主,合并胆囊炎者加胆囊穴。用5毫升注射器及5号齿科针头,吸入药液后,肝俞、胃俞直刺或向脊柱方向斜刺,足三里,胆囊穴直刺,至得气后,略作提插,使针感强后,推入药液。其中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均为每穴1~1.5毫升;维生素B12(含量50微克)每穴1毫升;徐长卿注射液每穴2毫升。可隔日1次,3个月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左右。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体征显著好转,病理改变由萎缩性转变为浅表性;有效: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改善,病变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显著变化。
共治疗240例,显效131例(54.6%),有效92例(38.3%),无效17例(7.1%),总有效率为9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