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2、天突、神阙、膻中、命门、灵台。
配穴:喘息加大椎、定喘;脾虚加足三里、丰隆;肾虚加肾俞、膏肓。
(二)治法
敷药制备:(1)参龙白芥散:白芥子、细辛、甘遂、吴茱萸、苍术、青木香、川芎、雄黄、丁香、肉桂、皂角各等量,红参为1/10量,每10克药用海龙1条。均研细末,密封保存。使用前加适量麝香、冰片。用时以鲜姜汁调成糊状,做成直径1厘米的圆饼。
(2)白芥子、细辛、白芷、甘遂、轻粉各等分,研细末,用蜂蜜做成蚕豆大药饼。
治疗时,每次取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据症加穴。药物亦选一组合。用参龙白芥散,应先令病人取适当位置,每穴拔罐5~10分钟(7岁以下只拔神阙,其它穴贴药)。然后,贴上药饼,用胶布固定,20小时取下,个别痒甚者3小时取下。于每年夏天入伏起头伏的10天中任选一天贴穴,以后每隔10天贴1次,共3次;冬季入九起,头九的9天内任选1天治疗1次,以后每隔9天贴1次,共3次。一年连治6次为一疗程,连治二个疗程以上。
第2组药,可于平时贴敷,每次选1穴(双侧),先拔罐5~10分钟,然后用生姜涂擦穴位,令热,置饼于其上,以胶布固定。每次贴24~48小时,3~4天贴敷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基愈:经两年以上观察,咳、痰、喘等症状未复发,基本上不感冒或少感冒,肺部无干湿罗音及哮鸣音,未再服用治疗本病的对症药物,体力恢复,能从事正常劳动;显效:咳、痰、喘、炎的程度和发作次数,经两年观察,较治前减轻和减少2/3以上,基本上不用对症药,偶有发作,对症处理5~10天可控制到治前水平;有效:咳、痰、喘、炎的程度、发作次数和迟缓时间等持续两年以上好转1/3~1/2,对症用药量减少1/2,或最后一年基本达显效以上者;无效:病情好转程度,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用药量减少均不足1/3者,或时轻时重,最后一年发作持续2个月以上者。
共治疗922例,总有效在76.3~95.7%之间。其中503例,以参龙白芥散贴敷,按以上述标准评价,痊愈312例(62.0%),显效82例(16.3%),好转65例(12.9%),无效44例(8.8%),总有效率为91.2%。本法对单纯型慢性气管炎较好,对喘息性慢性气管炎疗效差,对肺虚、脾虚效果较好,对肾虚者较差[8~10]。
穴位敷贴(之二)
(一)取穴
主穴:风门、肺俞、膏肓
配穴:定喘、心俞、肾俞、天突、膻中、足三里。
(二)治法
敷药制备:(1)白芥子、细辛、甘遂、洋金花各等分, 麝香按6‰兑入。
(2)白芥子2g,延胡索2g,生甘遂1g,生川乌1g,牙皂1g,桂枝1g,公丁香0.2g。焙干,研细末过筛。 上述两药任选其一。使用时将药粉用生姜汁 (或麻油)调成泥状。
在每年夏天初、中、末三伏的第一天贴敷。每次选2~4对穴位,治疗时取坐位,对选定的穴位常规消毒后,先用毫针直刺穴位,背俞穴向内斜刺,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不留针。然后用制备的药膏2~3g左右,置于橡皮膏中央,贴在穴位上。也可不经针刺直接贴敷,2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或蚁走感时揭去药膏,以局部微红或微微起水泡为佳,若贴敷局部反应不明显,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
(三)疗效评价
共治4556例,结果:痊愈1348例,显效2277例,好转352例,无效559例。总有效率为87.7%[2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