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意外

您当前的位置: > 针灸频道 > 针灸意外 >

针灸感染与折针——针灸感染(3)

2010-04-22 23:39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临床表现】 
 
    因感染的程度、性质等的不同,而表现为较大差异。

    一、局限性化脓性感染  开始为针孔或灸区发生硬结,颜色潮红,并有疼痛。如治疗不及时,可继续扩大,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局部出现波动,硬结逐渐变软,中央有黄色的脓头。如感染发生在深部。波动感不明显,但脓肿表面有水肿和显著的局部压痛,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如炎症未能控制,发生骨髓炎或骨膜炎,在X线片上可见到软组织肿胀,骨膜增厚,骨质破坏等。

    二、全身化脓性感染  局限性化脓性感染未能控制,或病人体质虚弱、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大量毒力强的病原菌在血中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起病急骤,高热(可达40℃~41℃),头痛、头晕、关节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呼吸急促或困难。病情发展,可出现败血症,乃至感染性休克。化验:白细胞计数增加(可达2万~3万),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幼稚白细胞增多。

    三、气性坏疽  多发生在下肢和臀部等肌肉丰厚处,在针刺或穴位注射处发生剧痛,随之出现皮肤、肌肉大片坏死。按压针孔周围皮肤有“捻发”音,并出现水肿、皮肤苍白和发亮,重者整个肢体水肿、变色、厥冷和坏死。患者极度虚弱,面色苍白,出冷汗,高热,脉速。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迅速降至100万~200万。X线片检查,肌群内有积气影。其后果果严重。如一例42岁男性患者。有胃病史,近日因复发在当地医院治疗。予硫酸阿托品1支,由医者作足三里穴穴位注射。注射后胃痛即止,其它症状亦减轻。次日,穴位注射处红肿微痛,逐渐加重。至第四日,除红肿热痛外,还出现恶寒战抖,体温升高。诊断为气性坏疽。保守疗法无效,行高位截肢术。

    四、病毒性乙型肝炎感染  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或肝区痛)、乏力等,部分病人有黄疸和发热,以及肝脏肿大,有压痛等。但有的病人,在针刺感染后可无明显的症状。上述病人均有肝功能改变。

    五、破伤风感染  病员多无预防接种史,就诊时表现为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呈苦笑面容,说话困难,重者甚可出现角弓反张等症状,如不积极治疗,可因窒息、全身衰竭或并发肺炎、心力衰竭而死亡。故预后极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