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经典课程开放式平台 > 学习体会 >

论《金匮要略方论》对黄疸病的证治(2)

2013-12-01 15:53 来源:速倬艺 发布人:岐黄 浏览:

  2 黄疸的病因病机

  就黄疸的病因病机而言,包括了外感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女劳发黄和虚劳发黄,但以湿热发黄为主。

  2.1外感湿热,蕴瘀发黄

  《伤寒论》:“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即外感邪气导致发黄。“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原文1)。寸口脉浮主风,脉缓主湿,“浮而缓”为外感风邪,里有湿郁的征象。湿邪久郁化热,熏蒸于外,而发黄疸。由于湿热郁滞脾胃,脾主四肢,肌肉,脾有湿热,故四肢苦烦不安;脾属土,其色黄,脾将瘀积的湿热转输于体表,就必然发生黄疸。“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为黄疸的主要病机:一是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一是认为其发病与血分瘀热有关。脾统血、主运化、主肌肉。湿热蕴脾,由气分波及血分,熏蒸于外,脾色外现,出现黄疸。此与后世黄疸因于肝胆湿热,胆汁外溢之说有所差异。

  2.2 脾胃虚弱,寒湿内生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原文3)。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水谷难以消化,不能进食过饱;饱食后,脾失运化,腹部胀满烦闷,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则见头眩;湿浊下注,气化失司,则小便难。脾胃虚弱,寒湿中阻之腹满,属太阴寒湿证,由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所致,治当温运,不应攻下,误用攻下,更伤脾阳,腹满不愈。寒湿无以外泄,熏于肌肤,发为谷疸。

  2.3 外感热病,误用火劫

  “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原文8)。外感病误用火劫,强迫出汗,以致在里之热不得外解,与火邪互相搏结,其热愈增,出现发热烦喘,胸满口燥,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等为里热炽盛之征,故当用攻下法通腑泻热。“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强调黄疸的形成多与脾湿有关,湿从热化是湿热发黄的重要原因,在泻热时,当勿忘其湿。

  2.4 饮食不节,嗜酒过多

  “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原文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嗜酒太过,湿热内生,湿热日久波及血分而发黄疸。

  2.5 久病入络,瘀血发黄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原文7),酒疸下之太过,或不宜下而下之,正气受伤,致湿热陷入血脉,久病必瘀,瘀血阻滞则成黑疸。“目青面黑、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等症,为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血不循经之特征。女劳疸日久也可发展成黑疸。黑疸是黄疸久治不愈而转归的后期危重证。

  《金匮要略》论黄疸有以病因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均离不开湿邪作祟,感受时邪后,是否发黄,关键在于脾胃运化是否正常,若无湿邪内蕴,则不会发黄。脾不运化,湿邪郁遏,是黄疸发病的基本因素。脾胃湿热郁于气分,下注膀胱,小便色黄;湿热瘀于血分,行于体表则全身发黄。黄疸发病的病位主要在于脾胃。“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强调黄疸发病与脾胃、血分密切相关。如外邪不得表散,或湿邪久郁化热入于血分,血分瘀热外蒸,则必发黄疸,是为“瘀热以行”。治疗中配合凉血活血之品,如赤芍丹参、丹皮等,常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