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经典课程开放式平台 > 学习体会 >

论《金匮要略方论》对黄疸病的证治

2013-12-01 15:53 来源:速倬艺 发布人:岐黄 浏览:

   黄疸,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症。黄疸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热相搏……民病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概括了黄疸的病因、症状和体征。然而《内经》对黄疸的治法方药均未论及。《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伤杂病学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医家对《金匮要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匮要略》有“黄疸病”专篇,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论治有较详尽的论述,论治黄疸22条,出方10首。本文就《金匮要略》中对黄疸病的论述,联系《伤寒论》中的有关内容,并结合临床进行阐述。

  1 黄疸的分类

  《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其中黑疸是谷疸、酒疸和女劳疸失治误治或者经久不愈发展而来的,常见于黄疸的后期。此外,还包括其它一些发黄的疾病,如虚劳发黄、燥结发黄等。“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原文2)。趺阳脉数为胃中有热,故消谷善饥;脉紧为脾有寒湿,运化无力。紧而数为脾胃湿热中阻;进食加重脾胃湿热,湿热熏蒸上冲,故食谷即眩;湿热下注,气化不利,故小便不通;湿热不能从小便排泄,郁滞于中,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身体尽黄,因其发病与饮食有关故称为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原文2)。房劳伤肾,肾色外现,故额上黑;阴虚生内热,故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虚热下逼膀胱,故膀胱急;肾虚重,湿热轻,小便自调,故小便自利;阴阳两伤,脾肾两败,故腹如水状。因其发病与房劳肾虚有关,故称女劳疸。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原文2)。“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原文4 )。酒性辛温,助湿生热,湿热内蕴脾胃,熏蒸于心,故心中懊憹而热;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故不能食,时欲吐;湿热下注影响膀胱气化,小便不利;湿热上干于心,心中热;湿热下注于足,足下热。因其发生与饮酒过度有关,故称酒疸。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瞰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原文7)。酒疸误用下法,日久不愈转为黑疸,面黑为肾色,目青为肝血瘀阻;湿热扰于心下,心中嘈杂;大便正黑为湿热灼伤胃肠脉络而出血之状;内有瘀血,肌肤失荣,故皮肤不仁。目青面黑与大便正黑,是黑疸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