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学术传承 >

扶阳与临证——导师吴荣祖验案纪实

2014-01-22 15:35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姜莉云1 吴文笛1﹡ 指导:吴荣祖2

(1. 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云南省昆明市东风东路26号,650011;2.昆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通讯作者:kmhspzywwd@126.com.cn,(0871)63129334

  摘要:介绍云南省名中医吴荣祖运用阴阳辨证,重用附子治疗难治不愈病症验案,从阳虚咳嗽、肺胀、月经不调、厥阴头痛等临证治验个案中予以总结分析探讨阴阳辨证及重用附子的经验。

  关键词:附子;名医经验;吴荣祖;验案

  吴荣祖(1945-),男,中医主任医师、云南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云南指导组专家,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吴佩衡先生之嫡孙,中医火神派学术重要继承人,从医临证四十五载,擅长阴阳辨证,推崇《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错?医道无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如阴阳,脉如阴阳,药如阴阳。”同时对附子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作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跟师学习,侍诊左右,每见运用阴阳辨证,重用附子,屡起沉疴,受益匪浅,启迪良多,现举例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阳虚咳嗽案

  咳嗽为临床中常见多发病,却极不易治愈。徐灵胎谓:“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或稍误,即遗害无穷。余以此证考求四十余年,而后始能措手。”按常规思路辨治,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许多咳嗽难以治愈,以致迁延数月甚至数年,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

  赵某某,女,54岁,个体老板。

  初诊(2011年12月30日):因“反复咳嗽6余年,加重1月”来诊。6多年来反复由于冬春季气候变化而咳嗽,伴胸闷,咳嗽,咯白色清稀痰,量多,曾到西医院诊治,经摄片示:慢性支气管炎。反复输液(头孢类、喹诺酮类等)、口服抗生素(青霉素类)及中成药止咳丸、清肺化痰丸等,症状时可减轻。近1月因天气寒冷,上症再发,经输液、服药症状未减来诊。察其面色微白,少光泽,神疲乏力,时感头痛,劳累加重,平素怕冷,四肢手足冰凉,纳呆胸闷,睡眠可,大便稀溏,每日2次,诊其舌质淡夹青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舌底络脉青紫,脉沉细弦寸旺。既往病史:无特殊。否认既往痛经史,现已绝经。此乃由素体阳虚,易痰湿内生,外感风寒引动内饮而反复咳嗽,证属阳虚风寒伏肺,为正虚邪实证。故拟用麻辛附二陈加减为主方扶阳温肺散寒,宣肺止咳。

  处方:制附片12袋(相当于生药120g),生麻黄9g,细辛6g,法夏15g,茯苓40g,陈皮10g, 桂枝30g, 射干15g, 川芎10g, 薤白15g , 佛手15g,

  杏仁10g, 焦柏9g, 砂仁10g,厚朴10g,炙甘草6g。 5剂

  煎服方法:开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改文火加入制附片一同煎煮20分钟,取汁200毫升,每日3次。共5剂,每剂药可煎服4次,约1周量。

  嘱:调畅情志,饮食清淡,忌辛辣、香燥、酸、冷、水果。

  二诊(2012年1月6日):服药后,上述症状减轻,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原方继服5剂。

  后电话询问患者告知已1年未发。

  按:本案所患“阳虚咳嗽”。主要因素体阳虚,易生痰湿,且阳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每逢冬季,外感风寒引动内饮而致肺气上逆,发生反复咳嗽。痰饮随气行,阻塞周身,感胸闷、纳呆,肢困,寒饮上蒙,清阳不升,脑脉收引不畅,可致头痛。阳虚风寒伏肺,属正虚邪实证。故拟用麻辛附二陈加减化裁。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而冰凉、怕冷。制附片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故予之温阳补火,固本培元。生麻黄宣肺止咳,细辛温肺散寒,法夏健脾燥湿,茯苓淡渗健脾利湿,陈皮理气健脾,桂枝温阳利水,辛温解表,射干宣肺豁痰,辛温利咽,川芎行气活血,佛手疏肝理气,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厚朴行气宽胸,杏仁化痰利气,焦柏、砂仁、甘草取郑钦安“封髓丹”伏火坚阴之义,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阳散寒、宣肺止咳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