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学术传承 >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冠心病(胸痹)经验(2)

2014-01-01 23:13 来源: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发布人:岐黄 浏览:

  2.冠心病(胸痹)病位—五脏相通,心脾相关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学将人体归类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各系统之间存在生、克、乘、侮的关系,互相资生、相互制约,从而维持整体平衡。但五行学说常常陷入机械的模式,并有其局限性。如木克土,在气的层面,肝气确易“克”脾胃;但在血的层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肝提供血液的来源,并不存在肝血犯脾的情况。邓老通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临床体验,提出将体现中医整体关联的思想命名为五脏相关学说的精辟见解,并对其内涵做了深刻的阐述,以之区别于传统五行学说。

  “五脏相关学说”就是指人体具有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骨、气血、肌肉、五官七窍等五脏系统,在生理情况下,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五脏相关”是邓老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观点,邓老擅长以脾为中心论治五脏。对于冠心病(胸痹),邓老提出“以心为本,五脏相关”,在应用层面上注重“护脾调心,益气除痰”法则。这是因为冠心病(胸痹)虽然发病在心,病机以心气失调为主,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内闭引起,但气虚、阴虚、痰浊、瘀血四方面的病理变化,其病机与肝肾脾胃亦有密切关系,尤以脾胃为然,病位在心脾。

  在“五脏相关”学说中,心与脾的关系可以通过四个渠道来体现:其一是经脉关系,《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即心与脾存在经络联系,经气互通,相互影响。其二,血的生产与运行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脾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其三,气的关系。心主血脉,血行脉中动力来自宗气,宗气的充沛有赖脾气的充盛。其四,痰与瘀。这是从病理言,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阻滞胸阳,则可闭涩心脉,因痰致瘀,痰瘀相关是心脾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体现。由于心与脾的关系,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阴之胜……甚则心痛热络”,《灵枢·厥病》谓:“厥心痛……脾心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