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刘明星 段艳蕊 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21
摘要:灯盏花为云南道地药材,临床应用历史悠久,除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青光眼、耳聋等疾病外,在肾脏疾病的治疗上也有显著疗效,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对灯盏花的化学成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临床研究中的体会进行论述。
关键词:灯盏花;化学成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
灯盏花辛、微苦,温,归心、肝经,具有散寒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炎止痛的功效,是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的干燥全草,《云南中草药》称之为地顶草,《云南中草药选》称之为地朝阳、双葵花、东菊,又因花似灯盏,根似细辛而得名灯盏细辛,野生资源十分稀少,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尤以云南滇西、滇南较多,是云南省特色药材品种之一。首载于《滇南本草》,曾收录于1974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和2005年版、2010年版《中国药典》。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对云南红河灯盏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已成功开发的灯盏花系列产品有灯盏花素片、益脉康片、灯盏花冲剂、灯盏细辛胶囊、灯盏细辛口服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和注射用灯盏花素等。灯盏花注射液1994年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的高新科技产品“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2000年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处方药,2002年云南省政府确定灯盏花产业开发列为发展“云药”产业的重点项目。
1 灯盏花化学成分研究
目前已知的灯盏花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黄酮苷类、吡喃酮类、倍半萜、咖啡酰类、芳香酸类及其他类化合物等50多种[1]。已分离出的黄酮类化合物有灯盏甲素、灯盏乙素(又名野黄芩苷)、3,5,6,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5,7,4′-三羟基黄酮、3,5,6,7,4′-五羟基黄酮、5,7,4′-三羟基双氢黄酮、黄芩素、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山奈酚、槲皮素、木犀草素、5,4′-二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等[2]。其中灯盏乙素(4,5,6-三羟基黄酮-7-葡萄糖醛酸苷)占灯盏花素含量的90%以上,水溶性差,难以被吸收,其吸收过程首过效应主要部位在胃肠道,胃液中的胃蛋白酶使灯盏乙素降解为容易吸收的灯盏乙素苷元(5,6,7,4′-四羟基黄酮)[3],灯盏乙素苷元经过葡萄糖醛酸化形成灯盏乙素,排泄至小肠后,灯盏乙素又被肠内微生物分解为灯盏乙素苷元,经再次吸收代谢后形成灯盏乙素[4]。灯盏花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其中K元素含量最高, 其余依次为Na、Ca、Mg、Cu、Fe、Zn,Mn元素含量最低[5]。还有以不活泼的残渣形态存在的Cd、Cr、Ni,常规中药提取过程可以除去其影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