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网站地图|RSS订阅|学会工作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国医手机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论文首页 理论研究 临床研究 学术传承 药物临床研究 针灸经络 推拿论文 中医骨伤科 临床护理 民族医药 管理及政策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国医论文 > 兰茂研究 >

《金匮要略》痰饮水湿疾病证治规律探讨

中医药论文|2014-01-03 10:02|来源:国医在线|中医药|阅读:

李宁 王寅 (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摘要:痰、饮、水、湿均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异名而同类,在《金匮要略》中与之相关的疾病有痰饮病、水气病、湿病、咳嗽上气病等,内容丰富,提出了很多治疗原则和方法,不仅重视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的治标方法,而且非常重视调理脏腑功能的治本方法,体现了标本兼顾的原则。学习张仲景治疗痰饮水湿类疾病的理法方药,对我们的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金匮要略;痰饮;水湿

  痰、饮、水、湿均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在《金匮要略》中与之相关的疾病有痰饮病、水气病、湿病、咳嗽上气病等。痰饮水湿之邪,异名而同类,都与脾肺肾三焦功能的失常有关,张仲景在痰饮水湿类疾病的证治方面也呈现系统的治疗思路,探讨总结如下。

  1 痰饮水湿的产生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所以体内痰饮水湿之邪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人体内水液的代谢需要脾阳的运化,肾阳的蒸腾气化,肺的宣发与肃降,若三脏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水液的停聚,从而产生痰饮水湿之邪。因脾主运化水湿,若脾阳不足或脾气虚,运化不力,则会导致水湿停聚而为痰饮、悬饮、溢饮或皮水;因肺主宣发肃降,又主通调水道,若肺气不足,不能通调输布,则会导致水液停聚而为风水、溢饮、悬饮或支饮;肾主水,若肾阳不足,不能蒸腾气化,则会产生正水、石水或痰饮。痰饮水湿性质相近,病变脏腑相关,既可相互转化,又可以合并为病,亦可以互称,如痰饮、痰湿、水湿、水饮、湿饮等。

  2 痰饮水湿病的辨证思路

  2.1 湿病辨表里虚实

  湿病主要指感受外感湿邪,湿邪在表,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身重、骨节疼痛为特征,同时还可见湿邪停于里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证候表现,亦可以见到黄疸、痹痛、带下等湿邪为患的证候。关于湿病的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湿邪在表者宜用发汗法,在里在下者宜用利小便法,阳气虚者宜用温阳法。而风与湿邪相结,宜用微汗法,因“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散;湿性重浊粘腻,难祛。微发汗则可使阳气缓缓流通,则风与湿邪俱去。但微汗法又需辨虚实之不同,夹风、夹湿之区别。里湿以利小便法为治,即通常所说的“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即湿邪以小便为去路,方法多采用温健脾肾的方法。

【责任编辑:张小贝】 本篇文章《金匮要略》痰饮水湿疾病证治规律探讨国医在线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相关资讯浏览(国医在线:http://www.guoyi163.com),文章地址:http://www.tcm166.com/lunwen/10226.html

资源共享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百度新闻源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