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有难题”
人才缺、水平低,配套政策需扶持
和数年前相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了更多中医院校毕业生的青春面庞,新生力量正在不断充实到基层。然而据专家估算,要完成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医改基层中医药服务目标,目前仍存在数十万的人才缺口。
需要的中医药人才从哪里来?除了引进、培训、西学中等手段,大量的“新鲜血液”还是要从毕业生中来。我国每年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约十万人左右,为吸引更多的中医药大学毕业生留在基层服务,很多省市都出台办法积极探索。
如陕西省、北京市采取面向农村山区的订单免费定向培养的办法;安徽进行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中医药技术人员在乡镇卫生院服务满5年后,经考核合格可返回县中医医院工作。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评价,“编制、岗位始终是大难题,奖金待遇、职称等也必须配套解决。”再者,即使吸引大学生留下来,“这些学生也还不能独挡一面。”
这位人士指出,“现在基层医生中,真正懂理法方药、能开中医处方的有多少?很多基层医生只能做简单的康复、推拿、拔罐。坐诊看病,还得靠大医院中医生支援。”
此外,基层医改涉及方方面面,要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除了资金、设备和人才,还需医保加大对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的倾向性政策,需要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完善,需要公共卫生增加中医药服务内容、公立医院改革相关措施支持等。
未来医改的重要方向是分级诊疗,为把民众的小病、预防、康复都解决在基层,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病、防病、保健中的特色优势——惟其如此,才能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医疗运行新机制,政府得民心、群众得实惠的中国式医改才会取得成功。
点评:
基层医疗服务和群众利益血脉相连,只有基层服务能力真正提高,群众才不会“小病拖、大病扛”,才能落实好分级诊疗制度,破解“看病难”。国务院去年提出的26项深化医改工作安排,明确对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出各项指标要求,对此,中医药系统积极行动,短期内使基层中医药机构面貌焕然一新,使中医药特色服务牢牢扎根在基层,成为中医药医改一盘棋的制胜点。尤为欣喜的是,各地中医药管理机构不止在基层硬件建设上迎难而上,对人才素质、服务水平、配套政策等深层次问题,也不断创新思考、探索破解之道,相信随着基层中医药的实力和贡献力不断提升,这条深具中国特色的新医改之路必将畅通未来。(马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