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汉董
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1939年生于云南保山。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198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植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系统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伞形科、樟科及地衣类等科属的20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分离鉴定了1500余个单体化合物,阐明了这些植物的化学物质基础,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源,发现了新化合物500余个,有开发应用价值的20余个,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率先发现并阐明了冬凌草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乙素的结构,揭示了冬凌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多样性,推动了冬凌草作为抗癌药物的开发应用。还开发了中国橡苔香料、新型昆虫驱避剂等。
简历:
1958-1962,云南大学化学系,有机合成专业,学士
1980.10-1982.04,日本德岛大学药学部,研修
1988.05-10 日本京都大学药学部,药学博士
1983-1989,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9.0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84-199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主任
1990-199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1996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03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至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从事药用和天然香科的植物资源、植物化学以及新药开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我国天然香料化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到2005年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500余篇,被SCI收录的论文有260余篇,出版著作3部,申请国内外专利16项,有20余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科学院和省部级奖励。至今已培养博士18人、硕士14人,在读博士8人,现任《Phytomedicine》、《Tetrahedron》等10种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地区审稿人。2002年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年获“云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研究领域:
植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
获奖及荣誉
2008年获云南省突出贡献奖。
1995.12,“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部二等奖;
1998.12,“中国樟属植物资源及芳香成分”中国科学院三等奖;
2002.12,“香茶菜属植物二萜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7.04,“云南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
1990.10,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1998.10,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2003.04,“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5.07,“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6.07,“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6.07,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
代表论著
1.孙汉董,许云龙,姜北,香茶菜属植物二萜化合物,科学出版社,2001.
2. 程必强,喻学俭,丁靖垲,孙汉董,云南香料植物资源及其利用,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3. 于德泉,吴毓林,天然产物化学进展(第一章,二萜化合物研究进展由孙汉董,黎胜红撰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新药研发
孙院士还非常重视新药开发,以他的基础研究为依据开发出的“冬凌草片”和“咽舒康”等抗菌、抗肿瘤药物早已上市;目前他所承担的云南省与中科院的院省合作的第一个新药项目,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注射用灯盏细辛酚”,2002年已申报临床研究。
最近,他的研究组在天然药物的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从五味子科植物中发现了一系列结构新奇的三萜类化合物[Organic Letters,5(7),1023-1026,2003;Tetrahedron Letters,44,3531-3534,2003]突破了原来对五味子科植物化学成分的认识,其结果又一次被《Natural Product Reports》[20(3),XXii,2003]列为2003年度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