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讨论
保持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在有效性、安全性上的一致性,是配方颗粒研究的核心任务和目标。临床实践中,同一饮片对应着众多组方不同的汤剂,这就给配方颗粒的研究与评价带来巨大的挑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传统汤剂间比较,多数成分的转移率基本一致,如黄芩苷、甘草酸、巴马汀和表小檗碱,有些成分却存在2 ~ 3倍得差异,如小檗碱和黄连碱;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间比较,有些成分的转移率基本一致,如黄芩苷、甘草酸,甘草苷的转移率也仅有约1倍的差异,另一些成分的转移率差异最高却达到了12.5倍,与文献[5, 11]报道基本一致。但是,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间转移率的差异,总体上小于不同产地药材间的差异[12-14],小于不同厂家间的差异[15-16]。
一般而言,强生物碱类成分、挥发性成分(如丹皮酚、白术内酯Ⅲ)在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中的差异较大[6-7, 11],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调控的话,前者在配方颗粒中转移率较高,后者则在汤剂中的转移率较高,挥发性成分在配方颗粒的浓缩、干燥过程中损失较大。
与单味制剂和成方制剂的工艺研究不同,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研究不能追求以指标成分(有效成分)最大溶出为核心的通常意义下的“最佳工艺”[17],更重要的应是追求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质量一致性。依据饮片在传统汤剂中的溶出特征,针对性的调整配方颗粒的工艺参数,尽量做到二者的等量、等效,同时,尽快制定并出台统一的配方颗粒国家标准,是配方颗粒研究开发、行业发展和监督管理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5年。
[2] 陈培胜,朱月信。中药配方颗粒行业标准研究思路[J]。中医杂志,2012,53(6):469-472
[3] 李松林,宋景政,徐宏喜。中药配方颗粒研究浅析[J]。中草药,2009,40(增刊):1-7
[4] 王智民,叶祖光,肖诗鹰,等。对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几点建议和应用前景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1-3
[5] 冯靖,张应蓉,靳凤云,等。四逆散传统汤剂复方颗粒剂配方颗粒剂中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比较[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7,34(1):35-37
[6] 王杰,刘冰,周军,等。六味地黄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中6种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J]。中草药,2015,46(19):2887-2891
[7] 林伟雄,乐智勇,车海燕,等。吴茱萸汤颗粒剂、配方颗粒剂及传统汤剂中指标成分的含量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3):30-34
[8]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80-81, 301-302, 303-305.
[9]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2016年。
[10] 广东省食药监局。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第二册)。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1] 马跃平,刘晓秋,陈发奎. 泻心汤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对照研究[J]. 中成药,2006,(03):317-321.
[12] 薛黎明,秦雪梅,张丽增. 不同产地黄芩药材的黄芩苷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J]. 中成药,2008,(01):10-13.
[13] 尚晓娜,宋平顺,杨锡,等. HPLC梯度波长法同时测定甘肃省不同产地甘草中6种成分含量及主成分分析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2012,(09):27-31.
[14] 耿志鹏,郑海杰,张艺,等. RP-HPLC测定不同产地黄连中6种生物碱的含量[J]. 中国中药杂志,2010,(19):2576-2580.
[15]郝云芳,倪艳,程玉钏,等. 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配方颗粒质量比较[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5,(03):282-287.
[16]雷鹏,刘韶,李新中,等. 不同厂家黄连配方颗粒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亭和盐酸药根碱含量比较[J]. 中南药学,2005,(02):90-92.
[17] 陈士林,刘安,李琦,等。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8):1367-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