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针挑法是针灸学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由古代的“九针”之一“锋针疗法”发展而来。我从彭静山前辈、王文德老师的书中都曾看到过这种疗法,而且疗效还很不错,所以对这个锋钩针的疗法非常感兴趣,但是毕竟此疗法较毫针相对粗暴,各位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尝试哈~
针挑疗法实践
针挑疗法是中医学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针灸疗法的发展。长期以来,这种疗法流传在民间。它在我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灵枢•官针》记载:“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半刺者,浅纳而疾出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此说的锋针相当于现代临床上使用的三棱针样式的挑治针和其他各种挑治针。
用挑治针在挑治点上挑刺“如拔毛状”,挑出皮下的白色纤维样物,或适当出一点血,用以治疗病在经络而出现的经络痼痹的疾患和病在脏腑而出现的五脏固居的疾患,正是《灵枢•官针》记载的针挑疗法。
由此可见,针挑疗法就是“锋针疗法”和“丰刺”的综合发展。
我们在医疗实践中,使用针挑疗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慢性咽喉炎、神经衰弱、胃脘痛、腰肌劳损、脑中风后遗症(偏瘫)、颈椎综合征、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等二十多种不同类型的常见病、多发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了操作方法,扩大治疗范围,提高了疗效。
现根据临床初步观察,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挑治部位的选择
(一)以背俞、夹脊穴为主确定挑治点
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灵枢•背俞》篇提出了背俞穴主治五脏疾病,并指出了五脏背俞的穴名和穴位:“肺俞在三椎之间,心俞在五椎之间,膈俞在七椎之间,肝俞在九椎之间,脾俞在十一椎之间,肾俞在十四椎之间,皆夹脊相去三寸所”。
同时提出了背俞穴定点的客观指标是“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的阳性反应现象。根据《难经》记载:“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的记述,便可知道内脏有病可反应到相应的背俞穴上。
临床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的现象,可以此分析推断属于某一经的病变与疾病性质(虚实)等。
关于诊察阳性反应穴、点方面:临床上用手指指腹按压背俞穴处,可触及有压痛或有皮下结节、硬结等阳性反应物,并可见有阳性反应区和阳性点。
例如:诊察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病员,可看出肝俞、脾俞穴处出现形似指甲样大小、淡暗红色的阳性反应区。并在这个阳性反应区中出现有灰白色粟粒样小点,稍突出于皮面,圆形略带光泽,压之不褪色的阳性点,同时用手指按压第九、十一椎旁近肝俞、脾俞穴处,病员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传达胃脘区,并觉疼痛有所减轻的阳性反应的现象。
又如诊察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病员,可发现脾俞穴处略为下陷,弹力差,并见有方块形暗灰蓝色的阳性反应区。也有“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的阳性反应的现象,并可触及有米粒样细条索状的阳性反应物。
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背俞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华佗夹脊穴(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左右旁开5分共34穴),治疗的适应症基本与背俞穴相同。
现代医务工作者在应用背俞、华佗夹脊的基础上,根据《灵枢》中说:“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天柱穴位于第一、第二颈椎之间的两旁),也就是指出取相应颈椎夹脊穴治疗头部器官疾病的方法,并加以扩展,即由第一颈椎至第四骶椎两旁共56穴,组成现代通称的“夹脊穴”。
如临床上治疗头面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第一至第七颈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第三颈椎至第七胸椎夹脊穴;治疗上腹部内脏疾病,取第八至第十二胸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病,取第十胸椎第二骶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部疾病,取第二腰椎至第四
骶椎夹脊穴等,这是对背俞穴应用的一个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