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百日咳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
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即鸡鸣样的回声,最后吐出痰涎而止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好发于冬末春初,l~5岁小儿多见。本病病程较长,不易速愈,但预后一般较好。对于体弱儿,年幼儿症状严重者,易发生兼证和变证。本病中医称“疫咳”、“顿咳”、“鸬鹚咳”等。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为内蕴伏痰,外感时疫。时行疠气首先犯肺,肺卫受邪,时邪与伏痰搏结,阻遏气道,肺失宣达,上逆为患。病之初起,以肺气失宣的卫表症状为主,形似感冒咳嗽。继则邪郁化火,痰火胶结,气道为之阻遏,肺逆更甚,故出现痉咳阵作,待痰涎吐出,咳嗽方可暂时缓解。顿咳发作时,犯胃则胃失和降,而见呕吐乳食;咳剧,邪伤膀胱、大肠,可致二便失禁;
若引动心、肝之火,乘肺则衄血、咯血;肝气横逆则两胁作痛;频咳引动舌下系带,出现溃疡;气逆伤于血络,可见目睛出血。婴幼儿体禀不足,肺气娇嫩,可合并肺炎喘嗽,甚则可致昏迷,抽搐之变证。
【诊断要点】
1.发病前1~3周有百日咳接触史,未接种过百日咳疫苗。
2.阵发性痉咳,日轻夜重,病程较长,咳剧呕恶或伴有鸡鸣样回声为特征。肺部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
3.血白细胞总数在痉咳期增高,常在20~30×109/L(2~3万/mm3)之间,淋巴细胞高达60%~70%。血碟培养见有百日咳杆菌。
【辨证分型】
1.外感咳嗽(初咳期)症状:咳嗽阵作,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咳声重浊,痰液清稀,面白形寒,舌质淡,苔白而滑,脉浮。
证候分析:风寒外束,肺失清肃,加之伏痰内阻,肺道失利,发为咳嗽。外邪与内痰相引,交阻搏结,故咳嗽之症逐日增剧。寒束郁闭,则咳嗽重浊。寒主清澈,其痰液清稀不调。风寒外束,多有表郁,故可见风寒表证,如面白,形寒,脉浮。苔白而滑是兼有寒痰互阻之证。
2.热痰顿咳(痉咳期)症状:约2~6周,重者两个月以上。阵发痉咳,停顿再咳,伴有回声,咳时面红耳赤,弯腰曲背,涕泪俱下,或呕吐痰涎,昼轻夜重。剧咳则眼睑浮肿,目赤,鼻衄,痰中带血等。苔薄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为痰热互结,阻于肺道,气逆而发为痉咳不已,必待痰涎吐出,气道稍得舒畅,方得缓解。邪热内盛,故发作频剧,咳声高亢。痰邪胶结,则痰稠粘难出。时邪犯胃,则咳必作呕作吐。痰火伤及血络测见出血之症。邪热内盛,则口干口渴,面红唇赤,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而腻,脉数有力,均为痰热互结之象。
3.肺脾虚亏(恢复期)症状:阵发性咳嗽逐渐减少、减轻,咳声低弱,痰白稀薄,神倦乏力,气短懒言,纳差食少,自汗或盗汗,大便不实,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咳嗽日久,耗伤肺气,肺脾气弱故咳声低弱,气短懒言,自汗或盗汗。脾虚失运故纳差食少,大便不实。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肺脾气虚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