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国医移动版
国医首页|资讯|云南|学习|图片|医疗|养生|药膳|中药|方剂|传承|针灸|推拿|临床|经典|科研|企业|文化|特色疗法|民族医药|社区|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国医在线 > 云南中医药 > 人物专访 >

专访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二代“吴附子”——吴生元(3)

2014-04-21|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高燕仙|阅读:

  传承国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特殊时期坚持“伤寒论”教学

  谈到中医传承工作,吴生元话语中透出隐忧:“通过父亲的一生和我个人数十年的经历和感受,我的真实体会是许多中医师,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医师现在已经失去了对中医的信心,因为他们没有好好继承和学习前人的东西,没有领会到中医的真谛,相反急功近利地大量使用西医的方法。事实上,如何把古代或过去的中医经验、技术转化为现代所用,是一项伟大而长期的事业,这里面需要大量的人,大量的奉献精神。”

  吴生元告诉我们,他自大学毕业,从事中医工作迄今已53年,承担过教学、临床医疗及科研工作。前25年在中医学院,以担任教学工作为主,承担“伤寒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内科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非常注重治学之道,在中医药学教育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奉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事前他都要认真备课,撰写讲稿,课堂讲授也能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他自创了一个三要式的讲课方法,即上课开始的10分钟,先做一般概述,回顾上次课堂的大体内容;再用30分钟(当时每堂课为2学时,每学时50分钟)来重点讲述本次的主要内容;最后的10分钟,以归纳形式把当堂课程做适当总结,并布置重点复习提纲,很受学生的欢迎。课后还有课外辅导,个别答疑,教学效果较好。

  在带领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期间,吴生元除认真演示实际诊查外,还经常讲授个人对中医药的感受和认识,经常讲一些中医历史典故,以提高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既提起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巩固了专业思想,又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吴生元在教学方面的执着和成就,也是颇受其父影响,吴佩衡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教育家。解放前,国民党政府对中医进行打压,加上当时中医流派甚多,相互间关系并不融洽,吴佩衡非常着急。1948年,已被云南省政府聘为“云南考试委员会主事委员”的吴佩衡拿出大部分家产,在一些医界朋友、病友的赞助下开办了“云南省私立中药专科学校”并自任校长。云南解放后,云南省和昆明市先后开办了各种中医进修班、中医学校,都聘请吴佩衡担任教师或要职,1960年云南中医学院成立后更将其任命为院长。吴佩衡于1945年创办《国医周刊》,把自己的所想所得和治疗实例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其多年的行医案例和经验被后人结成《吴佩衡医案》一书,对临床医生提高疗效很有裨益。

  吴生元告诉我们,十年动乱期间,社会上掀起过反对“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风潮,一时间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遭遇了批判和抹杀。在全国中医院校中,也将中医经典课程当作封建余孽加以批判,并且将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全部取消。当时他在云南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任教。吴生元说:“我对中医经典理论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是很清楚的,并非我有多高的思想觉悟,但头脑中对毛泽东主席说过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印象十分深刻。如果不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如何能够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呢!中医学的传承不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为此,他和教研室同仁交换了意见,同时据理说服了主管领导,承担着压力和风险继续在云南中医学院坚持了“伤寒论”课程的教育,并自行编了教材《伤寒论讲义》面向学生授课,让云南中医学院成为全国少有的中医院校中没有断代地延续了“伤寒论”课程教学的学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