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婴儿腹泻(也称消化不良),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儿,急性可分二型。轻型腹泻:每天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蛋花汤样,偶有溢乳及呕吐,轻微腹胀等;重型腹泻:每天十次以上,多达数十次,水样便,呕吐,发热、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甚则昏迷、惊厥,并有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婴儿腹泻是针灸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之一。从五十年代中期起,有关报道日益增多。在穴位刺激法上,不仅有针刺、艾灸、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等多种形式,而且考虑到小儿患者的特点。八十年代起在总结以经验的其础上,还开展了穴位激光照射、代针丸贴敷等方法。这些方法痛苦小,疗效也不错,易于为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针灸疗法对婴儿腹泻有明显的效果。有人曾将穴位注射法治疗与肌注或口服氯霉素(常规剂量)两组患儿作对照,结果穴位注射组在大便次数及体温恢复至正常所需的平均时间上都较对照组为短[1]。已经证明,针灸不但可以单纯用于治疗轻型腹泻,配合中西医疗法,对重型腹泻的住院病例也有显著的作用[2]。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足三里、四缝、长强。
配穴:天枢、关元、神阙、曲池、三阴交。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一主穴,如效不显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以30号1寸长毫针,针足三里,直刺5~6分,施以捻转提插或震颤(雀啄)之法,约运针30秒~1分钟后起针。四缝以毫针(26号)或三棱针点刺,挤去黄白色粘液。长强,取俯卧位,于尾骨端下缘进针,沿尾与直肠之间剌入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后出针。神阙穴在肚脐下缘进针6~8分,捻转5~7次出针。天枢、关元、三阴交针法同足三里。热度较高时,曲池穴宜点刺出血。
(三)疗效分析
共治疗1216例,平均治愈率约95%~96.2%[3~8,19]。
艾灸
(一)取穴
主穴:中脘、天枢、神阙、止泻。
配穴:足三里、上巨虚;呕吐加内关、公孙;发烧加大椎、曲池。
止泻穴位置:前正中线,脐下2.5寸。
(二)治法
主穴为主,如效果不显著或某些症状明显时,加取配穴1~2穴。主穴用灸法:以神阙穴为中心,向上下左右之穴位,用艾卷盘旋施灸15~30分钟,每日2~3次。配穴用刺法,得气后略作提插捻转即去针,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35例,有效率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