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

您当前的位置: > 针灸频道 > 针灸治疗 >

内科病症——遗传性共济失调

2010-04-23 09:41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概述】
 
    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失调、辨别距离障碍为突出症状的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虽然根据其起病早晚可分为三种类型,但都有步态不稳、行走摇摆、眼球震颤、发音不清及病情进展缓慢等共同特点。本病迄今病因不明,多数为遗传性。其病多累及小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系统。现代医学除了体疗之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本病,首见于1964年,为个案报告[1],七十年代亦仅只一篇以头针治疗本病的临床文章[2]。八十年代虽有多篇,但均为个案。所以本病的较大样本的深入观察实际上是在1990年之后。综合已收集到的1990~1996年的6篇文章看,除1篇为个案外,其余均为多病例报道,在治疗方法上以头针疗法为主,或单独用头针,或头针与针灸相结合,亦有单用体针的。总的来说疗效亦较满意,平均有效率在90%以上。有人还将针刺法与西医治疗作对照,结果明显以针刺为优[3]。只要进一步积累病例,统一疗效标准和观察远期疗效,可以预见,针灸不失为本病值得开发的有效疗法之一。
 
【治疗】

    头针

    (一)取穴

    主穴:平衡区、感觉区、语言Ⅰ、Ⅱ、Ⅲ区。

    配穴:额顶带(前1/4和后1/4)、顶颞带、顶枕带。

    额顶带位置:神庭至百会穴左右各旁开半寸处的一寸宽带,将全带由前至后分为4等份。

    顶颞带位置:前顶穴头维穴,向前后各旁开半寸的条带。

    顶枕带位置:自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左右各旁开半寸的一寸条带。

    (二)治法

    可先用主穴,如效不显,则改配穴。主穴以28号1.5~2寸毫针沿皮快速刺入1~1.5寸,用200次/分的频率进行快速捻转,持续5分钟,间隔10分钟再捻转5分钟,重复3次出针。配穴:额顶带前1/4由上向下刺,额顶带后1/4由前向后刺,顶颞带应用4根毫针由上向下接连透刺,而第1针须与额顶带后1/4针行交叉刺,每根毫针中间间隔1寸。采用轻而慢插针,快速而有力的抽气法,并行快速捻转1分钟,留针15分钟,期间可行针3次。上述方法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能胜任一般劳动;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生活尚需照顾;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恶化者。

    共治共济失调患者17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5例[4,5]。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后顶、风府、巨骨、曲池、小海、外关、鱼际、犊鼻、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阴交;2、百会、脑户、大椎、风池、肩Yu、肩贞、肩髎、曲泽、足三里、委阳、太溪、昆仑、太冲。

    (二)治法

    上述二组穴位交替使用。令患者取坐位,以1.5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呈30度角,针尖沿着皮下浅表层刺入穴位,不提插捻转,医者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酸胀感,说明进针过深,重新调整。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一般治疗5个疗程以上。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0例,结果,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