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的皮肤瘀点、瘀斑,粘膜和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及出血时间延长等。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针灸主要用于慢性型的治疗。慢性型较常见,女性为男性的3~4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被阐明。多认为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疾病。
针灸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现代首例报道,见于1958年[1]。之后,有关临床文章不多。从八十年代初迄今的10余年,开展这项工作的单位才不断增多,不仅观察样本较大,而且治疗方法上也有较大改进,如强调针刺手法的应用,多种穴位刺激法,诸如艾灸、耳穴王不留行籽贴敷等的尝试,使得疗效有所提高。
尽管就现状而言,针灸作为本病的一种疗法尚未完全成熟,其确切机理有待揭示,但治疗效果是比较肯定的。
【治疗】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膈俞、脾俞、血海、三阴交;2、 大椎、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涌泉、夹脊胸11、夹脊胸7;阴虚型加肾俞,气虚型加脾俞,瘀血型加膈俞。
(二)治法
有两种取穴方法, 第1组一般仅取主穴治疗,如效不显改用或配用第1组配穴;第2组主穴可根据病人体质的虚实配用第二组配穴。每次取3~4穴。先针膈俞、脾俞,在穴位旁2~3分处进针,呈45度角向脊椎方向斜刺,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5分钟。继针血海、三阴交,直刺,得气后行捻转提插补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次。亦可先针夹脊胸11、夹脊胸7,得气留针5~8分钟,继针其他穴位。涌泉穴,快速进针,行强刺激捻转提插后,不留针。上述穴位亦采用补法。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显效: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数>10万/毫米3,并可维持3月或以上;有效:达到上述标准,但不能维持3月;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未改善。
共用体针治疗234例,其中197例,按此或类似标准评定,显效86例(43.7%),有效71例(36.0%),无效40例(20.3%),总有效率为7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