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

您当前的位置: > 针灸频道 > 针灸治疗 >

内科病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

2010-04-23 09:41 来源: 发布人: 浏览: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下肢病:脉根、血海、阴包、环跳;上肢病:合谷、后溪、曲池、郄门、青灵。

    配穴:下肢病在大趾加阴陵泉、地机,二、三趾加足三里、丰隆,第四趾及小腿外侧加阳陵泉、绝骨;第五趾及小腿后侧加承山、昆仑,足底加太溪、八风。上肢病在拇食指加手三里,中指加内关,无名指加外关,小指加通里,前臂及手掌加大陵。

    脉根穴位置:第二骶骨棘旁旁开3寸,下5分凹陷处。相当于胞肓穴下5分,位于坐骨切迹下缘。

    (二)治法

    主穴每次据病变部位,选2~3穴,配穴酌加1~2穴。脉根穴刺法:以舒张押手法刺入穴内,充分运用指力,缓慢送针至3~5寸深,务使进入坐骨孔内。到达一定深度后,轻巧提插,使针感循膀胱经放射至足底、如病变不在膀胱经上,可变换针尖方向,慢慢诱导针感向患处放散。为加强感应,可在上述基础上,以拇、中、食三指固定针尖,作小幅度雀啄式提插3~5次,再施补泻手法。所有穴位得气后,实热证者,向外方向刮针10次;虚寒证者,向内轻刮3~5次;虚实兼证者,用平补平泻手法,往返刮针5~6次。隔日针刺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24例,临床治愈111例(49.6%),显效70例(31.2%),好转38例(17.0%),无效5例(2.2%),总有效率为97.8%[7,8]。

    群针

    (一)取穴

    主穴:下肢4组:①小腿上1/3前外侧面,在胫、腓骨之间的全部体表面积;②小腿下1/3内侧面,在胫骨后的全部体表面积;③在内、外踝骨之前方, 两踝之间的体表面积;④足背跖缝线:在足背部体表面跖部4个跖骨缝。上肢4组:①前臂桡侧上1/3全部体表面积;②前臂掌侧下1/3的全部体表面积;③手腕背侧全部腕关节部位的体表面积;④手背掌缝线:自掌指关节,至掌骨底,即手背体表面掌部4个掌骨缝。

    配穴:阳陵泉、曲池。

    (二)治法

    主穴采用群针法。配穴用穴位注射法。发病肢体不论单双侧,上肢发病取双上肢主穴,配曲池;下肢发病取双下肢主穴,配阳陵泉。上下肢同时发病则全部取或轮流选取。

    每次进针前作常规消毒,然后将针均匀地散刺在线或面上,针距约1厘米。方法为:下肢第1组,四周斜刺,中间直刺,深度2~3寸,共50针;第2组,向胫骨方向进针,针深2寸,共50针;第3组,直刺5分深,约30针,第4组,直刺进针1寸深,20针左右。上肢第1组直刺2寸深,50针;上肢2组,靠尺骨两侧斜刺,中间直刺进针,针深1寸,50针;第3组,直刺2~5分,30针;第4组,直刺1寸,20针。在针刺时应注意避开濒于坏死及溃烂的部位。针刺时不拘泥于穴点,宜散开于面线上。速进针,即所有针数在20分钟内刺完;缓退针,即留针1~4小时,留针期间,可轻刮针柄1~3次,以加强刺激。

    配穴,以2%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每次选1穴,刺入1~2寸并获得针感后,注入药液6毫升。隔3天针刺1次,7~10次为一疗程,停10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260例,临床痊愈111例(46.7%),显效105例(36.4%),有效33例(12.7%),无效11例(4.2%),总有效率为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