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经典课程开放式平台 > 论文成果 >
3文化背景,通幽之钥
在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要理解《金匮要略》若干内容,尤其是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背景,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恰当的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中的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使之由难变易。如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第22条防己黄芪汤证后注中有:“胃中不和加芍药三分”,一般同学理解芍药可以缓急止痛,但是,仲景在这
里仅仅是说“胃中不和”,并没有明言“胃痛”。因此,此处的解释宜为柔肝,是防止肝木对脾胃的克伐,并非直接治疗胃,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事例。再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的己椒苈黄丸方后注云:“渴者加芒硝半两”,原文已经说“口舌干燥”,此处再加“渴者”说明这里是饮邪结聚在肠间成实更甚,治疗并不是继续加大
大黄的用量,而是要加用芒硝配合大黄来泻实,故这里除了说明用芒硝来软坚散结外,还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仲景用药的特点。
4形象思维,把握特质
类比形象思维是人类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最易使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也是历史传承性较好的中医学中比较常用的思维方法。如朱文峰主编的六版《中医诊断学》在其“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一节,第一条所论就是“类(对)比法”,这就说明我们在教授中医经典课程的过程中,如果注意介入这样的思维方法来让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势必会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行文中,提及“结胸证”,我们可以用“麻花”来喻其病证的多元性;在《金匮要略》第五篇中有“历节”一病,此病即是因疼痛遍历关节而故名,后世形象地称为“历节风”,又因其疼痛较甚而被后人比喻为“白虎历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中道:“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文中仲景用“水鸡声”形象地说明了寒饮郁肺所致的喉间痰鸣的症状,这种形象的比喻其实在临床中,对于抓住相关疾病的主要表现特征是比较有用的。再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对饮病的分类,其用“痰 (淡)”“悬”“溢”“支”4字,非常形象地对四饮病变向下流动、停留半空、向外溢出、向上支撑的趋势做出了表述。实践中我们通过这种方法,常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把握这些相关内容。
5探究模式,登堂入室
学习《金匮要略》之所以难,原因还在于它的内容比较庞杂,不容易找到规律。毕竟仲景之书还是在《内经》等前期著作奠定的理论基础上而成的,只要我们仔细辨读,就可以发现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同样存在着,如其重视阴阳、五脏、气化、三焦以及重视病位等的规律。如仲景在论述湿病的证治时,分别用一身尽疼、身烦疼、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疼烦掣痛、近之则痛剧来说明疾病是从外自内渐次深入的;再如痰饮病的分类,以饮在胃肠、胁下、四肢、胸隔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而对水气病则以水气在人体的部位深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和石水。因此,把握住“病位”关键一词,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仲景对这些疾病的分类思路,学习起来难度就小了。再者,如果我们理解“三焦”在仲景学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我们学习掌握甘草干姜汤、甘姜苓术汤和半夏泻心汤等方剂的配伍原理均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仲景书有着这样一些规律或模式,他才会多次在书中强调要余脏准此、余皆仿此等等。所以,掌握这些规律,实际上就可以把许多难点问题变为能够掌握的易点了。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中医临床大师认为《金匮要略》是指导临床的一盏明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大师找到了它的内在规律和精髓所在。
6结语
尽管在现行的中医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方便了学生在学习中克服语言障碍,但这些课程还不能完全具备代替中医经典课的作用,因为,从这些经典中,我们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中医药的历史,更主要的是学习到这些经典所承载着的中医学特质的学术思想,而这些正是前述那些课程尚未完全继承的。可以说在今后相当时期内,要学习中医,还不能绕过中医经典这一道坎。针对目前大多数人对经典所存在着的畏难心理,我们认为,无论什么学科都是难点与易点并存的,中医经典课程也不例外。一方面,这些经典去古远奥,晦涩难懂,的确存在着许多的难点;另一方而,这些经典又是根植于临床的,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与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分不开的,明了这一点又会让我们找到经典中所存在的许多易点。凡此种种,清代医家陈修园专门著书一本名曰《医学实在易》,以此来破解后人学习中医的畏难心理,实是颇有深意。
针对现在中医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基本素质,为了提高金匮要略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对所选定教材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进行了整理加工,在讲授中注意分清难点和易点。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学习经典的难度,势必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畏难的定势心理,增加教学的难度;而利用反向思维,注意发掘《金匮要略》这些经典内容的易点,必将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蕴涵着中医学理论特质的经典,有利于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中医学生。当然,如果我们降低教学的难度,去迎合学生,那么只会使中医的学术性不断萎缩,也不利于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另外,提高中医教师对中医经典的认知水平,不断挖掘潜力,搞好中医经典的教学,正是我们尊重中医学的规律,尊重教学规律.培养高质量的中医学术人才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清平,黄仰模,林昌松,等.紧密联系临床上好《金匮要略》课[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