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刺: 九刺法的一种。指刺四肢部的井、荥、俞、经、合等穴位和背部的脏俞穴(《灵枢.官针篇》)。十二刺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气盛而有热的病症。其方法是将针直入直出地...
十二刺: 是十二种古代针法。即: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灵枢.官针篇》)。...
烧山火: 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寒证,属于补法中一种。其操作方法是:让病人呼气,随即迅速将针刺入皮下浅层,并重按穴位周围皮肤,强度捻转多次,稍行进针,作同...
三刺: 古代针法的一种。其方法是把针刺入皮下的深度分为三层。即先刺至浅层,再较深刺入,最后刺入更深的部位(见《灵枢.官针篇》:「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
揿针: 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藏用。...
齐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部位较小和较深的寒气。刺法是在患处中央刺一针,两旁刺入二针(《灵枢.官针篇》)。...
皮内针: 针刺法的一种。其方法是用长约一寸左右消毒短毫针或揿针;倾斜刺(横刺)入皮下(针柄外露)后,再以胶布固定,在局部不痛及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的条件下将针在皮...
皮肤针: 其制作一般是用五至七枚缝衣针绑在一起,使针尖平齐,并把它固定在细竹棍的一端。针刺时手持竹棍(针柄),用针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进行扣打,以达到治疗目的。...
铍针: 铍(音披)、[金非]音义同。古代九针的一种。针的下端如宝剑形,两面有刃。多用于外科,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
偶刺: 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心痹(心胸痛)。方法是在疼痛的前胸和后背相对应的部位用手按住,前后各斜刺一针。但要注意防止直刺和深刺,以免伤及内脏(《灵枢.官针...
捻转补泻: 针刺手法的一种。具体的操作有向单一方向捻转的,也有向左右捻转的。现在一般多以捻针的强度为准,即在进针和出针时强度捻转的为泻法,轻微捻转的为补法。...
捻针: 针刺手法之一,就是将针进行左右反复捻转的方法。捻针在进针、出针和手法操作方面都可以使用。...
缪刺: 古代刺法名词。是在身体一侧(左或右侧)有病时,针刺对侧(右或左侧)穴位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虽有身体外形疼痛的症状,但脉象(九候)正常的(见《素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