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宜: 语出《灵枢.五味篇》。五类谷、肉、果、菜适合于五脏病的,称为五宜。如脾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粟、...
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另有淡味,因为它的味道不显者,所以仍称为五味,但实际是六味。味不同,作用也不同。辛味能散能行,如荆芥散风寒,砂仁行气,川芎活血...
五色五味所入: 药物归经学说的内容之一。这是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通过五色五味与五行所属,与脏腑经脉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即:色青、味酸属木,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
五谷: 五谷的解释较多。《素问.脏气法时论》王冰注认为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黄黍即黄米,小豆有多种)。...
五代时蜀: 韩保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又:北宋时苏颂编的《图经本草》,是药物图谱一类。...
无灰酒: 是不放石灰的酒。古人在酒内加石灰以防酒酸,但能聚痰,所以药用须无灰酒。...
文火,武火: 文火是火力小而缓,武火是火力大而猛。微火、慢火属于文火,紧火属于武火。煎煮药物时须按需要而使用不同火力。...
温服: 即药汤不冷不热时服下。一般的补托、温养等药都可温服。现在多种性质的药汤都用温服法。...
未发病前服: 如疟疾,应在症状未发作前的适当时间服药。...
煨: 用湿纸或面糊包裹药物,放热灰中煨,待湿纸或面糊焦黑为止,剥去纸或面糊,能吸去油质,如肉豆蔻即用此法,以免引起呕吐。或把生姜放火灰内煨,称为煨姜,减轻其发散...
丸: 是把药物研成细末,用蜜或水或糊或药汁等拌和,制成圆球形的大小不等的药丸。它服用便利,吸收较缓慢,药力较持久。凡药物不耐高热,虽溶于水、容易挥发,毒性较剧烈...
通剂: 通可去滞,如通草,防己之类。通是通利,滞是留滞之证。如产后气血壅盛,乳汁不下,宜通草、漏芦等药以通窍下乳。又加湿痹由于湿邪留滞,四肢缓弱,皮肤不仁,天阴...
汤液: 指清酒,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汤液,现在称为汤剂。把药物加水煎成汤,去渣,取汁内服。汤的吸收较快,作用易于发挥,常用于新病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