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医问药》

您当前的位置:国医在线 > 独家策划 > 《寻医问药》 >

身体好不好,脾胃说了算(2)

2016-12-29 15:20 来源:云南中医微信 发布人:李艳娅 浏览:

  首先,根据医嘱调理

  有延年益寿之功、又是养生尚品之称的补益资生丸,是明代大医家缪希雍在《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上加味而成。它以参、苓、术、草、炒扁豆、炒薏米之甘温健脾阳,以芡、莲、山药之甘平滋脾阴。

  有滋阴补气,调养脾胃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用脾胃虚弱引起的胸闷作呕,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大便溏泄。

  补益资生丸组方精妙,以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芡实、山药、扁豆、意苡仁这些甘平之品培补中焦、健益脾气,固护人的后天之本,同时兼用陈皮神曲白豆蔻仁、藿香、桔梗这些香辛之品调理中焦气机。既无参苓白术散之滞,又无香砂枳术丸之燥,能补能运,臻于至和。

  因此,补益资生丸为滋阴补气,调养脾胃之剂,对于小儿厌食症、小儿疳积、婴幼儿腹泻以及发育迟缓、面黄肌瘦、毛发稀疏、大便溏泻等也有疗效。

  其次,生活上也要进行调养

  1、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保持良好心情,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

  2、饮食要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忌吃生冷苦寒、油腻食物。

  3、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动,舒展形体,保持足够的运动量,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加强血液循环。

  最后,食物调养也非常养脾胃哦

  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脾胃虚弱最宜多食。

  番薯: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

  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代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食用。

  牛肉: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泻、脾虚浮肿之人,用牛肉炖汁,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对于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大枣:对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服用大枣。

  用药指导

  针对8月27日寻医问药栏目中关于“揭秘娱乐圈明星‘不老’秘笈,只要养生得当,你也可以逆生长”一文中,读者对于精品国药——健延龄的提问,“云南中医”挑选了部分问题,邀请专业的医生为您答疑解惑。

  特邀医生:卢丽君

  Q&A

  Q1:我34岁,还未生孩子,患有月经不调和乳腺增生,平时工作压力也较大,晚上睡眠质量也不高,很容易惊醒,经检查是阴虚体质,这样的情况可以服用健延龄作为日常养生产品吗?

  卢丽君:建议服用麦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还少丹或坤宝丸(内含二至丸)。

  Q2:我46岁,正好属于更年期,皮肤很暗淡、皱纹增多、易脱发、易疲劳,月经时来时不来,服用此产品,可以延缓衰老吗?

  卢丽君:适合,正好属于适用人群。

  Q3:服用健延龄多久才能见效?多长时间为一个疗程?如果停止服用,会不会影响抗衰老的效果?

  卢丽君:17味药中有14味是药食同源,成份更天然,所以起效较慢,通常三个月为一个疗程,因为多药食同源的成分,故适合长期服用。

  Q4:经常加班熬夜、精神不济,吃健延龄可以缓解疲劳吗?

  卢丽君:可以缓解疲劳。(经常加班熬夜,会透支精力,使精亏气虚,脏腑失调,宜从根本上补精益气、培元固本、以调脏腑,安阴阳。其根本之道还是建议调整起居作息,再加以适当的药补,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不病境界。)

  Q5:每天大量脱发,动则出一身汗,可以服用健延龄吗?

  卢丽君:可以。从中医理论来说: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又说发为血之余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大量脱发应着重在补肾及补气血。动则出一身汗多为阳虚。医方集解提到阳也者,卫外而能固也,阳虚不能卫外,故津液不固而易泄,又因脾主肌健延龄的组方乃脾肾双补故适用。

  Q6:以前吃了好多抗衰老产品都没用,健延龄真的有效吗?月经期能否服用健延龄?

  卢丽君:抗衰老的药品的效果与否在于两个因素:1、厂家的可信度。2、是否适合自身体质。光是虚症,便有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再结合五脏肝心脾肺肾就更可观了,建议还是在医师指导下购买。

用药指导专家

  卢丽君:中国台湾中医学者,首位云台中医师承教育学者,云南省名中医熊磊教授弟子,云南中医学院首位台湾籍本科毕业生。曾师从云南中医学院孟如教授学习内科治疗,师从妇科专家张良英教授学习妇科疑难杂证治疗。师从湛宁生教授学习中医肝病治疗,目前师从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儿科专家熊磊教授学习儿科疾病治疗。擅长内科、儿科、妇科、肩周炎、网球肘等病。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由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编校排版并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诚邀中医药界同仁进行原创投稿!(投稿:ynzywx@qq.com)】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