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学术传承 >

罗珊珊主任辨治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经验初探

2014-01-05 16:18 来源:未知 发布人:岐黄 浏览:

王红明1,杨瑞怡2 指导:罗珊珊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云南昆明,650032)

  [摘要]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产科危害胎儿生存的一种严重病症,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云南省名中医罗珊珊主任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取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罗珊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辨治经验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少见的妊娠并发症,大多发生在孕28~30周,但最早在孕12周即可发生,导师临证有8周即发生者。临床上以妊娠期出现瘙痒、黄疸、肝功能轻度损害,产后症状及黄疸迅速消失为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引起早产、胎儿窘迫、死产、产后出血等[1],给孕产妇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云南省名中医罗珊珊主任采取中医辨证施治,治愈数十例患者,对此病颇有心得。笔者作为云南省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有幸师从罗主任跟师学习,现将导师辨治该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目前尚不清楚ICP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经临床观察及研究,其发病原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增高、肝脏中酶的异常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免疫功能的改变、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在中医学中无此病名记载,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中医内科“黄疸”范畴。《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女子以肝为先天,孕后阴血下聚养胎,机体处于阴血偏虚、阳气偏亢的生理状态。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木克伐脾土,脾运化水湿功能受阻,湿阻中焦,郁久化热,湿热交蒸,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故见黄疸、皮肤瘙痒;脾阳受困,故见腹胀纳差。

  2、治则治法

  《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伤寒论》说:“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罗主任认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位在肝、胆、脾,病机关键是脾虚湿困、肝胆湿热,治疗应以渗湿利水、清利肝胆湿热为主。同时因该病特发于妇女妊娠期,治疗时既应抓住病机重点清利肝胆湿热,同时又应充分考虑孕妇及胎儿安全,做到祛邪而不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