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传承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学术传承 >

冮顺奎主任经方临证应用举隅

2014-01-01 23:06 来源: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发布人:岐黄 浏览:

杨春艳1 ;冮顺奎*;范平;张琳;陈革菲;丁凌;吴艳蕊

*通讯作者 (昆明市中医医院肺病科,昆明市东风东路25号,650011)

  主题词 经方;应用;临证;举隅

  “经方”一词,源于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后汉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后人称其方为“经方”,故今人所言“经方”多指仲景之方。因其方简而效宏,尊为“群方之祖”。冮顺奎主任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一批中医优才专家、云南省名中医,临床上对经方的应用颇多心得,见解独到,笔者辑录几则验案,以抛砖引玉,整理如下:

  1、柴胡桂枝

  患者张某,女,58岁。于2011年10月8日初诊。主诉:恶寒发热、胸部胀闷一周。患者平素易感冒,一周前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伴周身酸痛,头痛,胸胁胀满不适,汗出,乏力,口干苦,饮食少,焦虑,睡眠差,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自服“克感敏、风寒感冒冲剂”,症不减。既往有“抑郁症”,曾口服“黛力新”,已自行停服2月。否认药物过敏史。查:T37.7℃,BP:120/70mmHg,咽稍红,双侧扁桃腺无肿大,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 HR:74BPM,律齐,腹软,上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诊断:感冒。证属:太阳少阳并病。治法:解肌祛风,和解少阳,方药: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15g,半夏1Og,党参1Og,黄芩15g,桂枝1Og,杭芍1Og,葛根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瓜蒌壳10g,甘草6g ,生姜3片,大枣5枚。服2剂后二诊诉热退,微恶寒。再进4剂,余证悉除。

  按:本证发热,恶寒,肢节烦疼,自汗出,太阳证未罢,风寒犹留连于表;口苦与心下支结、胁胀满并见,是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本证为太阳表证未解,进而邪犯少阳,实为太阳少阳并病,治宜太少两解之法。故取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见于《伤寒论》146条,原文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上方中柴胡、法夏、黄芩、党参、大枣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还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桂枝、芍药重在调和营卫,葛根解肌祛风;瓜蒌宽胸理气,生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2、半夏泻心汤

  那某 ,女,38岁。于2011年9月24日初诊。主诉:上腹胀,倦怠1月。患者1月来上腹胀闷,进食后尤甚,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无呕吐。伴咽痛,口干,时有咯痰,偶咳。精神差,小便黄,大便干。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腻,脉弦。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查:腹软,全腹无压痛。2011年4月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痞满。证属:中焦湿热,寒热错杂。治法:辛开苦降,健脾化痰。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柴芩温胆汤加减。处方黄芩15g,黄连5g,苏条参15g,法夏15g大枣15g,干姜10g,柴胡20g ,茯苓15g,竹茹15g,桔梗15g,瓜蒌壳15g,浙贝15g,甘草5g。二诊:患者腹胀缓解,无咳嗽、咯痰、咽痛,饮食稍增,感大便干结,上方减茯苓、桔梗、竹茹,瓜蒌壳换为全瓜蒌20g,加生白术30g。三诊诉大便日一次,上证明显缓解,继服4剂。

  按:患者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故见便溏腹胀,神疲懒言,脾虚湿邪内蕴化热,故口干,小便黄。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终至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见心下痞满,矢气不畅。痰热蕴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咯痰。用半夏泻心汤补益脾胃,辛开苦降,调理寒热。配合柴芩温胆汤清化痰热。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为治痞要药;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辛开、苦降、甘和,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本方是治疗上热下寒,心下痞满的有效方剂。以痞满不痛,呕逆下利,苔黄腻为使用要点。寒热互结,胃失和降为其主要病理特点。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不一定都因误下而成,凡是见脾胃虚弱,寒热杂错,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致的肠胃不和之脘腹胀满,下利肠鸣,口粘口苦,干呕,舌苔黄腻等症,都可使用,且能取得满意疗效。近代用之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酸过多溃疡病等,而见寒热错杂之证,均可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