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瘅,是消渴病的古病名;仆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脑中风(脑血管病)的一个症状;偏枯,即偏瘫,是半身不遂的古称;肥,即肥胖;贵人,乃富贵之人。热中、消中,指消渴病的中消证,以病机而命名,即由于过食膏粱厚味,油脂油膏,日久导致中焦胃热炽盛,可消谷而善饥多食,并兼见消津耗液而口渴多饮,或消烁肌肤而消瘦无力等症状。中医经典《内经》认为,长期过食油脂油膏、甜美饮食,可致肥胖,或导致糖尿病及脑血管病等。
通过临床研究证实,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等疾病的发生,与饮食结构和肥胖有直接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诸多富贵病的发生率逐年在我国增高,即生活越富裕、人体越丰满、肥胖,此类疾病就增多。
膏粱厚味吃多了,脸上长痘痘,口舌生溃疡,身上长疔疮,咽喉脓肿,前列腺增生肥大,小便淋漓涩痛,糖尿病并发症痈疽,都是精美饮食导致的心经毒火。《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早就指出:“诸痛疮疡皆属于心。”
天地造化,奥妙无穷。任何生物,其实都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整体。也就是说,单取其一部分,它有偏性,采取它的全部,就会有相反的偏性存在,整体就会平衡。
胃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太仓”、“水谷之海”。
脾与胃相表里,位居中焦,“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通降(降浊),人出生以后,就要靠脾胃运化精微物质供给营养,机体才能生长、发育、壮大,维持一身的营养需要。《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又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筋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