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茂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兰茂研究 >

从阴阳学说浅析中医的辨证思维

2014-01-04 20:57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昆明圣爱中医馆 云南中医学院 吴志明 石瑜

  摘要: 中医阴阳学说源于《易经》,其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但其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中, 阴阳认识都未克服含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局限,显现出一定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性。本文提出具有时代性的思维方法都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对解决所有问题都是科学有效的。因而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阴阳学说 易经 老子 中医辨证思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最不易改变的基本假说和基本原理当属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其中包含有丰富的辨证法思维方法,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阴阳学说作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法论,帮助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是说明人体的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①”;二是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发病规律:有“生之本,本于阴阳①”,“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①”等;三则说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①”,“审其阴阳,以别刚柔①”,“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①”,“阳病阴治,阴病阳治①”等等。中医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理解中医思维方式是关键,而中医思维中阴阳学说是最为独特的中医思维方式。从中国传统思维入手,理清中医思维发生发展的脉络,认识自身不足和局限性,更新和改变我们固有的一些不良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医现代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学术价值与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辨正思维方法的审视

  中医辨证思维源于《易经》阴阳认识,不仅发端早,内容丰富,而且颇具民族特色。

  1、中医辨证思维的根本——阴阳的对立统一

  《易经》认为,宇宙间万物都分别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因而,他们的性质应由阴阳来解释,其发展变化也必须遵循阴阳之道。从阴阳的相互关系中去探求事物自我变异的规律和道理,进而顺应规律,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及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一以贯之的主线。

  中国辨证思维大师老子,通过研究自然、社会、人事现象,发现事物都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他列举了有无、难易、高下、前后、长短、进退、美丑、生死、刚柔、祸福、损益、贵贱、动静、攻守、正奇等诸对范畴,“说明对立面不是某个领域的特殊现象,而是贯穿各个领域、各方面的普遍现象”②。并将对立面抽象为阴和阳的普遍命题,以阴阳“二气’的和谐作为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③”。从而使阴阳概念获得了本体意义。同时又强调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恒也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易传》在老子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事物阴阳对立统一的道理。《系辞》中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充分肯定了天地自然乃至人间社会,一切都是阴阳二者对立统一的结果。在这样辨证思维的影响下所建立的中医思想同样包含有深刻的阴阳烙印。中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包含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没有寒,也无所谓热。阴阳两方面都是这样,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又称为“互根”。阴阳既是

  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

  如果这种相互依存关遭到破坏,便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而呈现疾病,甚而“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机体也就死亡了。因此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中医辨证思维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