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桂枝是一味具有多重功效的药物,能发汗解表,温通经络,助阳化气[2]以及调和营卫,利肝肺气、平冲降逆,能够“助一身之气用”,是经方中的常用药物,在《伤寒论》中上述各种功效都有使用,用药部位是除去栓皮的枝皮,即“桂心”为用,唐以前桂枝、肉桂、桂心“异名同物”,到宋金元时期,桂枝的用药部位分化,桂枝多指枝条,肉桂多指干皮,明清以来,桂枝以细小枝条为主,仍包括枝皮和枝条的混用[3],故在检索《滇南本草》的桂枝时,将肉桂一并列入。中医学发展到明代,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影响力已经播散全国,同时一门新兴的而且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学派—温病学派已在萌芽阶段,做为伤寒学派主药的桂枝,在一片寒凉声中,应用范围变窄了,多只取其温通经脉的功效,桂枝用量明显减少,桂枝寒温并用的方剂增多,桂枝去性取用的方法增多,这就是我们谓之的“医药共荣”现象。
兰茂(1397~1476)做为一方名仕医家,在收录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本草及其附方之时,对桂枝的应用也把握在温通经脉之上。兰芷庵以所收录药物为主药,如六阳草(老鹳草)、紫参(石见穿)、斑庄根(虎杖)等为君,配伍桂枝、烧酒、当归、牛膝、川芎等温经、活血之品,为臣使之用,达到温通经络,治疗筋骨疼痛的目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兰公擅长用烧酒入药,用“重汤煎”制药,盖“酒为百药之长”,“重汤者,隔水蒸煮也”,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方药的温通经脉之力。在《滇南本草》中桂枝方药的配伍,还体现了桂枝汤的调和营卫的中和思想,如六阳草附方、金丝接骨草附方等;以及独活寄生汤兼顾肝肾气血,祛风湿,止痹痛的大全思维,如紫参附方等。调和营卫气血以桂枝与当归、木瓜相配,乃辛甘发散与酸甘化阴的配伍,气血一调,则经脉畅达,痹痛可消。以当地具有“行经络”的六阳草、紫参、铁线草等药物配伍烧酒、桂枝、当归、川芎、牛膝、木瓜等温经通络,滋养肝肾,调理气血之属,实乃标本兼顾圆通活法的变通之计。肉桂温中散寒配伍诸辛香之品,为传统用法,而与治九种胃气疼痛,开胃健脾,消宿食的月下参配伍冲成粉末,用烧酒送服,治“五积六聚”,取散者散也之意,是传统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应用典范,值得后学效仿。此外,兰先生以性味苦寒的斑庄根与桂枝、烧酒等温热之品配伍,乃寒热相配之举,“治筋骨、痰火”之证,对现代一些表现为寒热错杂的风湿疾病具有借鉴意义。这些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表现出的“方药共荣”现象。
总之,桂枝在《滇南本草》中的运用只占附方的1%,虽使用频次不高,但是已能充分反映出当时桂枝的配伍情况及适用范围,明清以来桂枝的功效主要为温通经脉,正如清代医家周岩对桂枝的评价一样“桂枝所优为,在温经通脉,内外正咸宜”(《本草思辨录·卷三》)。
参考文献
[1] 兰茂.滇南本草[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
[2]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3.
[3] 汤小虎,邓中甲.百病之主—桂枝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28,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