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系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中医内系研究 >

肺癌的现代中医论治之我见

2015-08-27 16:15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李斯文(云南省中医医院 肿瘤科)

(本论文荣获“第二届兰茂中医药发展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摘要】介绍李斯文教授辨治肺癌的经验。强调肺癌病机多为“肺阴亏损,痰热瘀毒胶结”,将其辨证总结为阴虚热毒、瘀毒内阻、气虚痰湿、气阴两虚4个常见证型,采用清其热、化其瘀、散其痰、补其气,滋其阴等清补结合、标本兼治的方法,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李斯文;清补法;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以下简称肺癌)是发生于支气管上皮、支气管粘液腺、细支气管上皮及肺泡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已居恶性肿瘤类疾病的第1位[1]。在我国恶性肿瘤疾病的死亡原因中肺癌也居首位,约占到全部恶性肿瘤病死率的22.7%,并且其发病率正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长,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预计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2]。

  在我国,肺癌发病呈现地域化的分布,云南省肺癌发病率居全国之首。据云南省疾控部门统计,2012年云南省肺癌平均发病率为44人/10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云南东北部的宣威肺癌死亡率高达91.1人/10万人,男、女死亡率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和6倍,较当地70年代死亡率增长近4倍。由此可见,云南肺癌发病率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较高水平。

  由于肺癌早期临床症状较为隐匿,患者自查难以发现,在我国大部分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即使I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仍高达为23.5% ,5年生存率仅为71.73%[3]。近10年来,随着肺癌新药的开发,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研究,肺癌近期疗效及生存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提高,但其总体5年生存率仍仅为7%,远期生存率较低[4]。

  中医药治疗肺癌优势突出,能够稳定瘤体、调节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时间。在40余年的中医肿瘤临床工作中,我对肺癌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略有心得,借此机会,将本人辨治肺癌的经验简述如下。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肺癌属于中医学的“咳嗽”、“咯血”、“胸痛”等范畴。古代又有“肺积”、“痞癖”、“息贲”、“肺壅”等称谓。

  《医宗必读·积聚篇》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肺癌的发生同样取决于正邪两方面的消长。但因“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肺癌的发病与其他肿瘤和而不同。污染的空气、粉尘及油烟等燥热之邪易通过呼吸道侵入肺脏,窃夺肺阴;同时因肺为五脏之华盖,具有通调水道,助脾散精之功,加之“阴津”之禀性易趋于下,归肝肾而藏之,却较难充沛上输肺脏以濡润,故从脏象学及病理特点来说,肺脏较其他脏器更易出现阴津不足,正如《理虚元鉴》所载:“阴虚之证统于肺,阳虚之证统于脾。”阴津亏虚,燥热内生,加之随病情进展,手术中的失血、化疗中的剧烈呕吐、放射线热毒的损伤及气滞、痰浊、血瘀、癌毒等病理产物蕴久化热,可进一步损伤阴津,加重体内的热毒之势。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见到肺癌患者出现发热、呛咳、少痰、咯血痰、口干、便秘等阴伤肺热的外在证候表现。

  肺癌日久,宗气生成不足,加之壮火(癌毒)食气、痰浊伤气、咳嗽耗气,诸因迭合,肺气耗损进一步加重。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而伤及脾气,反过来脾土不能生肺金,肺气无以生化,并因其位居上焦而失去中焦脾气之依托,易发生肺气下陷,以致气短、喘憋;又肺脾既伤,中气受损,气血生化乏源,则肾中之真火亦得不到后天之充养,肾中精气亏虚,则不能纳气,气机虚浮而上逆,更加重喘憋及肺气之散耗;又下焦之肾气不能扶助中焦之脾气,以致中焦失去下焦之依托,则脾气虚陷,而胸中之大气更加不能正常转圜。

  综上,肺癌乃因虚而得病,因虚而致实的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证。阴津亏损不足是发病的根本病理基础,可贯穿疾病的始终;疾病日久,可阴伤及气,导致气虚或气阴两虚。癌毒是肺癌发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推进因素,其属性多为“热毒”,可兼夹痰、瘀之邪。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6]。

  二、辨证分型

  针对肺癌以“肺阴亏损,痰热瘀毒胶结”为主要发病因素和进展环节这一根本认识,肺癌治疗上应以清、补相结合的方法(简称“清补法”)为主:“清”指清其热,还兼有化其瘀、散其痰等针对标实证的祛邪之法;“补”指各种平补正气的治法,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为主。在临床使用时,要做到“清其有余,补其不足”,清补结合,达到顾护人体阴阳之目的。在临床实践中常将肺癌分为以下4个常见证型:

  1.瘀毒内阻证:咳嗽不畅,痰血暗红,气急胸痛如锥刺,喘憋不得卧,大便

  秘结;舌绛红有瘀斑,苔薄黄,脉细弦或涩。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用自拟银翘沙麦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金银花20g,连翘15g,南沙参20g,麦冬15g,小红参15g,桃仁15g,赤芍15g,川芎15g,蜈蚣2条,全蝎10g,元胡30g等。

  2.气虚痰湿证:咳重痰多,胸闷纳呆,神疲乏力,腹胀便溏,四肢沉重;舌

  淡胖,苔白腻,脉滑或滑数;治以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20g,条参20g,白术20g,茯苓15g,制香附15g,陈皮10g,砂仁10g,姜南星40g,法夏40g,牡蛎60g,浙贝20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