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典型病例
张某某,23岁,某公司员工,未婚。2012-02-17初诊。自述13岁初潮,大约半年后出现痛经,至今9年余。每次来月经第1日出现月经量少,色紫黑,腹部疼痛、坠胀,伴腰骶部冷痛,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出冷汗,均服止痛片治疗,平素月经周期30~35日。查其舌淡红微黯,苔薄白腻,脉沉细弦。经妇科B超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原发性痛经。辨证属气虚气滞、寒凝血瘀证。治宜益气活血、温经散寒、暖宫止痛为主。药物组成:太子参15g、秦归15g、熟地黄15g、炒白芍20 g、淮山药15g、益母草15g、炒延胡15g、炒吴萸6g、炒艾叶15g、炒小茴15g、桂枝10g、制香附15g、木香6g、细辛5g、川楝子15g、川断15g、炒巴戟15g、姜半夏15g、炒谷芽15g、炙甘草10g。2日1剂,水煎服。经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症状完全消失,月经量也增多,颜色正常。随访6个月未复发。
4、讨论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与内膜管型脱落(膜性痛经)、子宫发育不全、子宫屈曲、颈管狭窄、不良体姿及体质因素、变态反应状态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中医学认为:痛经的发作与体质、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侵袭等有关。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经期前后由于血海由满盈而泻溢,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导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或者冲任、胞宫失于煦濡,所以发为以疼痛为主证的痛经。其病机主要表现为“不痛则痛”。痛经的中医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一般在月经前期可温理气血,预防为主,月经期间以暖宫止痛,治疗为主;月经后期以养血温络,治本为主。暖宫化瘀止痛汤主要适用于月经期间的治疗。方中太子参、淮山药益气健脾生血,使气足血旺,气行血行;当归、熟地黄、白芍、炙甘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木香、香附、延胡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炒小茴增强行气止痛,兼温寒化瘀作用;桂枝温经通脉;细辛散寒止痛;炒谷芽养胃;寒凝血瘀证加吴茱萸、炒艾叶、增强温经止痛兼暖宫化瘀的作用。助中药补足正气,调理经脉,温宫散寒,气行血行。再因青春期女性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痛经多有肾气未充,加上经期耗血伤津,故在方中配以川断、炒巴戟温肾填精。全方其凑益气活血、温经散寒、暖宫止痛之功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61-62。
[2]罗元恺,曾敬光.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