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系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医论文 > 中医内系研究 >

青紫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肠炎临床疗效观察(3)

2014-01-05 16:22 来源:国医在线 发布人:岐黄 浏览:

  2 疗效标准:【2】

  2.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大致正常症。

  2.2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或假息肉形成。

  2.3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均无改善。

  3、结果:

  3.1疗效 显效75例,有效122例,无效6例。结论:总有效率97.1%。

  3.2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患者诉肛门灼热不适,余未见明显异常反应。

  3.3随访: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有效的197例患者中随访到153例,其中有3例复发,均因饮食不节诱发。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结、直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细胞免疫异常有直接关系,同时还与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过敏、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另外,由于该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和营养物质的吸收【4】。该病多表现为间歇性腹部隐痛、腹胀、腹泻,遇冷、进食香辣辛燥及油腻或饮酒后以及劳累,情绪波动导致症状加重。大便次数增加,肛门下坠,排便不爽,大便不成形,或便秘,粪便呈羊屎颗粒状,严重者可见粘液便甚至黑色的脓血便。本病属于中医的“肠癖”、“泄泻”、“痢疾”

  “肠风”“脏毒”等范畴。该病主要是饮食不节、六淫邪气、情志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患者脾胃肠络受损,运化功能失司,湿热内蕴,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故湿热之邪下注蕴结于肠腑,致腑气不通,久病入络,久病必淤;湿热、气滞、淤血相互致病,形成恶性循环,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本病湿热为本,气滞、淤血为标,寒热虚实错杂,经久不愈,瘥后易复。故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湿邪尽,则气滞、淤血除。青紫合剂由青黛 紫草 白芨 枳壳 地榆 苦参 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 黄连 黄芩 黄柏 五倍子 白术共十三味药物组成。该方宗旨在于清热利湿,兼顾行气活血、健脾燥湿。方中青黛性味咸,寒。归肝、肺、胃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消斑、抗癌防变之功效。紫草性味苦,寒,归心、包络及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芨性味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效,三药共用为君,取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臣以黄连、黄柏、黄芩、五倍子、苦参、白术、地榆加强燥湿健脾、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佐使以苦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溃疡、抗炎、抗肿瘤,防止癌变。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白芨不仅能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并能在胃肠的溃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进而保护胃肠粘膜,促进创面愈合。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并在肠道内形成保护膜;促进水肿、炎症、溃疡的吸收或消退,有助于清除肠腔及肠黏膜上的有害生物及产生的有毒物质等损伤黏膜的刺激因子,使药物更容易为机体吸收并在局部发挥作用,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明显减少胃肠反应。中药保留灌肠前,患者排空粪便,一方面,可使肠腔容量增大,直肠压力相应减少,避免因直肠压力刺激而引起排便反射,对肛门括约肌的刺激强度减少,液体在肠内保留时间相应延长,另一方面可减少粪便对药液与肠黏膜的阻隔。使药液与肠黏膜充分接触,有利于保留灌肠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慢性肠炎保留灌肠的效果。经过临床观察,青紫合剂保留灌肠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疗效较为显著,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及使用价值。

  参考资料:

  1、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传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

  2、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国内科杂志2008年1月第47卷第1期)

  3、高雪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南文梅 山西中医学杂志 20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