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泻下脓血或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次多量频,肛门灼热,胃脘痞闷或便秘,大便呈羊屎颗粒状等,大便反复检查无病原菌或病原体。
结肠镜检查见:粘膜充血糜烂,浅表溃疡,增殖直至出现多量粘膜桥,炎性息肉,病程检查排除肠道肿瘤、肠结核、肠阿米巴病及克罗恩病。
病理检查呈慢性炎症性反应。
1.4治疗方法:
青紫合剂组成:(青黛20g 紫草20g 白芨20g 枳壳15g 地榆15g 苦
参10g 半枝莲10g 白花蛇舌草10g 黄连10g 黄芩10g 黄柏10g 五倍子10g 白术10g)上方水煎取浓汁300-400ml,过滤后均分装入两个输液瓶内备用。治疗加温至39℃-41℃使用,早晚保留灌肠,每天两次。治疗前嘱患者排空大便,必要时予39℃-41℃温水清洁灌肠排空肠内容物,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20cm,将准备好的中药液(温度39℃-41℃),药瓶连接输液管和1次性导尿管,前端涂石蜡油油肛门缓慢插入乙状结肠(20cm)处,调节输入滴速60滴/min。滴完后嘱患者平卧位,用手从下腹部向上腹部轻推15-20次然后膝胸位、右侧卧位各10分钟,最后再取平卧位,使药液均匀流入结肠内肠粘膜病变部位直接吸收。一般使灌肠液保留肠道时间不小于1小时。密切观察记录观察后有无腹胀,便意、排便时间、大便形状改变或不良反应。每日2次,早晚灌肠,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两疗程之间可休息一天。